與主要分佈於中國東海外海和黃海的太平洋褶柔魚一樣,主要分佈在中國南方海域的中國槍烏賊,是中國南方最重要最重要的魷魚品種之一。但這些年同樣遭受到了過度捕撈的命運。

這次,還是國外的可持續漁業機構和國際魷魚買家,表示出了對中國槍烏賊漁業轉型升級的濃厚興趣。汕頭-臺灣淺灘漁場中國槍烏賊漁業改進(FIP)項目,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Beaver Street Fisheries、Panapesca、High Liner、Netuno,這些中國業界同樣不熟悉的國際魷魚買家,正是該項目的推動者。

八鮮過海從負責該項目執行方、中國本土的可持續漁業機構智漁的創始人韓寒老師那裏,獲得了該項目最新進展的第一手資料。韓寒老師告訴八鮮過海:

“通過與當地漁業主管部門、加工企業、核心漁民團體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智漁完成了基於MSC漁業標準的基線評估並識別了改進該漁業資源利用情況需要優先行動的方向。 今年7月份開始,智漁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調動漁民、魚中和企業配合採集漁業信息和魷魚樣本,以期確立最小可捕規格和識別產卵場分佈區域;並擬培訓漁民採用船載設備跟蹤評估漁業生產對瀕危鯨豚類物種的影響;最終,基於上述工作希望能聯合各方建立區域漁業管理試驗機制,從而讓目標漁業在三五年後達到國際可持續漁業標準水平。”

由於時間關係,這裏還是先分享智漁關於該項目的演講報告。八鮮過海對韓寒老師的深度訪談會在隨後推出,希望大家持續關注我們。

版權聲明

本文導語部分由八鮮過海原創。演講提綱由智漁韓寒女士提供,並授權八鮮過海發表。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