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鑑於五代十國的亂局,宋太祖希望立一個年長的諸君,因此最初確實是有可能想立弟弟趙光義爲皇儲,所以沒有立兒子趙德昭爲太子。但隨着趙德昭的長大,宋太祖可能又想立兒子了,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行動就被趙光義給終結了。

鑑於五代十國的亂局,宋太祖希望立一個年長的諸君,因此最初確實是有可能想立弟弟趙光義爲皇儲,所以沒有立兒子趙德昭爲太子。但隨着趙德昭的長大,宋太祖可能又想立兒子了,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行動就被趙光義給終結了
北宋王朝是承接五代十國而建立的王朝,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軍閥割據最混亂的時代,這個時期中原地區在53年的時間裏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而南方則在77年的時間內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這五個王朝和十個割據政權就被合稱爲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但是大家卻很少見到關於五代十國背景的影視劇,這是因爲五代十國實在太亂了,北方的五個朝代平均壽命只有10年,最後的結局都是父子兄弟自相殘殺或者武將篡權,根本分不清誰好誰壞。
縱觀整個五代十國,是完全的禮崩樂壞, 誰拳頭硬誰就當皇帝,所謂君權神授、忠孝禮義根本都不存在了。
在五代十國中最有希望結束亂局的朝代就是後周,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原本是後漢大將,曾追隨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在劉知遠死後鎮守北方的鄴都防備契丹,擔任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當時河北諸州郡的軍隊皆聽郭威節制。
此時已經算是五代十國末期了,新繼位的後漢皇帝劉承祐對於手握重兵的武將已經是非常忌憚了,他上臺之後就着手收拾郭威。但劉承祐做事不密,殺死郭威的消息提前泄露,郭威於是反殺攻入都城,弄死了劉承祐,建立了後周,也是五代最後一個王朝。

郭威在立國之後立即就要面對一個大問題——立誰爲繼承人?
由於事前沒有準備,郭威在起兵之初時家人都在首都開封,結果他的兒子全被劉承祐給殺了。雖然他當時還算身強體壯,可以繼續生個兒子,但郭威卻不想如此。郭威明白即便現在再生個兒子,自己也不可能陪他長到成年了,而幼君繼位在五代十國就等同於死亡,所以他準備在親戚中找個年長的晚輩繼位。
最後郭威相中了自己的內侄柴榮,將大位傳給了這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柴榮被郭威收爲養子後改名郭榮,爲方便理解下文統稱柴榮)。
柴榮在繼位後是很有作爲的,內政和外戰都很厲害,尤其是在北方戰場上將契丹人打得吐血。不過柴榮死的太早了,又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繼位,而柴宗訓繼位時才7歲。
亂世之中沒有將領願意爲一個七歲的孩子去賣命,於是作爲後周大將的趙匡胤便抓住這個機會,搞了個陳橋兵變,幾乎兵不血刃就推翻了後周,建立了北宋王朝,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也開始面臨繼承人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北宋肯定是會重蹈前五個王朝的覆轍。
北宋建國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纔剛剛9歲,也是個小孩子,趙匡胤不敢把他立爲繼承人,因爲萬一自己出了意外,趙德昭豈不就是第二個柴宗訓!他可不相信手下將領的忠誠,當年趙匡胤本人在周世宗柴榮面前也是相當忠誠,柴榮知道自己兒子太小,於是臨危託付給趙匡胤要職,指望他做周公,做諸葛武侯,再不濟做個權臣霍光也行。但結果呢?柴榮一死趙匡胤就當了司馬懿,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直接把後周給滅了
由於自己的切身經歷,因此在建國初期趙匡胤大力扶植年長的弟弟趙光義,趙匡義甚至被任命爲開封府尹。
開封府尹在五代時期幾乎就是儲君的代名詞,也就是說在北宋建國之初趙光義已經被哥哥指定爲繼位人了。
既然宋太祖當時更加青睞於弟弟趙光義,那爲何後來又引出爭論上百年的“燭影斧聲”之謎呢?
在此我們大膽推測一下,宋太祖在稱帝之初的確實想立弟弟趙光義爲儲君,畢竟在當時的環境中需要一個年長的君主才能穩住局面,保全家族。鑑於自己的兒子趙德昭還太小,所以宋太祖有意扶植更加年長的趙光義。
但是隨着兒子趙德昭的漸漸長大,宋太祖可能又不想傳位給弟弟了,他感覺自己還能再多活幾年,到時候趙德昭起碼已經而立之年左右了,吼住政局將不是問題。既然兒子沒問題,那必然是優先傳位給兒子。
對於宋太祖的小算盤,弟弟趙光義估計早就看透了,他肯定不甘心爲他人做嫁衣。趙光義明白,時間越往後拖對自己越不利,再過幾年自己就不是侄子趙德昭的對手了。於是他搶先下手終結了哥哥趙匡胤,然後壓制住趙德昭登基稱帝!

趙匡義繼位之後是爲宋太宗,由於自己皇位得之不正,於是他痛下殺手逼死了侄子趙德昭,之後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無故暴亡,死因極爲蹊蹺。如果宋太祖泉下有知,肯定會爲當初的決定後悔不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