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調查:9成年輕人網上“務正業”

利用網絡新身份做好事

年輕人沉迷網絡不務正業?五四青年節前夕,北京青年報聯合部分互聯網平臺進行的調查顯示,有91.9%的青年在網上擁有至少兩個與工作完全不同的身份,且多數年輕人用這些身份在做好事。

網絡安全志願者、互聯網尋親志願者、大衆評審員……調查顯示,支付寶是年輕人創造新“正業”最多的互聯網平臺。支付寶數據顯示,在支付寶內,超過8000萬年輕人在支付寶上務三種以上“正業”。專家認爲,年輕人用自己熱情和專業知識或技能,爲他人提供物質、精神上的幫助,應該鼓勵,但凡事應當有度,不應影響自己的本職工作。

  調查

揭開“不務正業”標籤

9成年輕人網上“務正業”

調查顯示,相比大家觀念裏年輕人在網上玩遊戲看視頻消磨時間,年輕人每天在網上經營新身份的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多數青年都利用課餘、下班時間、週末和節假日來做好事。

上海一家諮詢公司的新媒體小編周晨晨是這些年輕人的代表。北青報記者採訪發現,周晨晨現在在各個APP都有自己的身份,例如百度貼吧文學吧10級用戶;王者榮耀最強王者;重度貓癮網友互助會成員;支付寶養雞公益愛心大戶等等。

不過,最讓周晨晨有成就感的身份,還是支付寶安全志願者,“大四的時候,室友曾被騙走了當時身上僅有的幾千塊錢,我一下子覺得詐騙離我們很近。”周晨晨說,希望自己能爲保護善良的人們出一些力。

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十大新身份有:螞蟻森林種樹能手、在線課堂主播、大衆評審員、網絡動物救助員、行走捐達人、養雞公益大戶、交通路況舉報員、網絡安全教育志願者、信用分“學霸”和美食評論員。無一例外,都是在網上“做好事”,大部分集中分佈在支付寶、快手、微博等平臺。

在有限的時間內,年輕人將自己的時間價值最大化,在拿出一部分業餘時間豐富自己的同時,也帶給他人和社會更多回饋。

以支付寶“養雞公益大戶”爲例,已有1.25億人通過這個新身份,爲19個公益項目捐贈了92億顆雞蛋,幫助了432萬人。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十支隊三中隊中隊長蘇興博在工作中被稱爲“警界最年輕的反電信詐騙專家”,與此同時,蘇興博還在網上幫助了更多的人,比如說在支付寶做網絡安全教育志願者。

高校哲學系副教授劉偉,不僅是清華大學的博士後和希臘Laskaridas基金會博士後,還是快手上擁有19.8萬粉絲的網紅主播“胸口碎兩塊大石”。在劉偉的直播間,主要直播他的所見所聞,比如週末的北大圖書館、加州大學的教室或食堂,或是自己健身的健身房。

此外,在支付寶版“抖音”螞蟻財富show裏,運營者胡順淑在現實中是萌寶媽、投資人,在網絡上則是財經知識分享羣羣主、網絡秀場咖等等,而杭州覓姐麻辣燙創始人在自己成功創業之後,爲了幫助更多的小商家掌握銷售、推廣和經營的知識,利用業餘時間成爲了網商銀行小微大學講師,在網上免費教小商家生意經。

  專家

凡事有度

年輕人網上“務正業”應鼓勵

一如斜槓青年此前曾經引發過爭議那樣,年輕人在網上經營新身份也不是人人贊成。此前,“養雞愛心公益大戶”張宏寬因爲在支付寶螞蟻莊園裏捐贈愛心最多,被支付寶評爲全球最有愛養雞大戶,還送了他1265個真雞蛋。不過,對於張宏寬的報道卻引發了一些網友的質疑:“每隔半小時就看一次手機,在工作時間不是不務正業嗎?”

北青報記者隨機採訪的一些年輕人也表達了類似的困惑,來自北京的大四學生張薇表示,自己參加了一個網絡公益平臺的支教活動,但是因爲去支教要耽誤一個星期的課程,就被父母批評說不務正業。“我並不認爲自己是不務正業。”張薇告訴記者,給貴州山區的孩子們上課,讓她覺得比考試得A還有成就感。

浙江大學新聞系主任沈愛國教授說:“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無限延展空間,爲大量網友提供了現實生活中實現不了的虛擬身份和角色體驗,有些是非常正能量的。網友用自己熱情和專業知識或技能,爲他人提供物質、精神上的幫助,何樂而不爲?但凡事有個度,如果網絡角色和現實角色出現混亂甚至顛倒,影響到現實生活中本職工作,就應該引起警惕,避免在虛擬世界上癮。”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賴德勝指出,年輕人這種新現象的湧現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展現了年輕人的新風貌。“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年輕人上網不是去不務正業,而是通過更新穎的方式去爲社會作貢獻,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果,這是五四精神的新時代體現。同時,以支付寶爲代表的平臺在提供技術、生活服務之餘,還提供了公益、分享的平臺,使得年輕人得以在手機裏做好事,實現更多元化的自我價值,也是值得推廣的模式。”賴德勝說。

文/本報記者  溫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