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

街談

近日發佈的《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過去9年,社會上對於“預立遺囑”一事有了更爲開放的心態,立遺囑人羣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68.59歲。年輕人羣預立遺囑的越來越多。截至去年底,“90後”立遺囑總人數較上一年增長了80%。“90後”訂立遺囑的人數表現出每年穩步上升的趨勢,說明訂立遺囑不再是某個年齡段的“專利”。

年輕人訂立遺囑的原因有很多。據統計,超過一半人會認爲:“無法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如果什麼都沒說就走了太遺憾。”尤其這兩年,疫情、戰爭等事故消息,通過網絡第一時間爲大衆知曉,互聯網的實時更新、信息即時處理,放大了人們的焦慮情緒,同時也讓身處不確定時代的人們防風險意識升高。既然意外無可避免,人生總有遇到無法控制之事的概率,那麼,還不如通過預立遺囑等方式,儘量減少風險來臨時的慌亂,減輕家人負擔和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預立遺囑者——尤其是年輕就立遺囑——較其他人有着更強的憂患意識,以及勇於承擔、對己對人負責的人生態度。

當然,每個年齡層的想法、閱歷不同,在立遺囑一事上也呈現出不同特點。例如,《白皮書》顯示“90後”預立遺囑的一個趨勢,是遺囑中財產類型也更趨多元化。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羣相比,“90後”“00後”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爲一個突出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00後”“90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想想這也很自然,“00”後是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以數字爲工具和媒介生活、交流,對於他們來說是常態。只要想一想,你已經有多長時間沒用過現金支付了,你就能明白,現在的孩子,在網絡世界裏學習、聊天、遊戲,是多麼天經地義的一件事。許多年輕人甚至無法想象,在網絡之外,如何應付沒有Wi-Fi和手機流量的日子。生活在網上、在網上找對象、把錢放在網上,與網絡如此高強度粘合,如何處理虛擬空間的人生資產,自然會進入這一代人的考慮。

當我們說“人生資產”,實際上分爲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老輩人離開,留下遺產遺物,房子存款是物質財富,老照片、家譜、信件是精神財富,但大體上,這些東西都有實體存在的形式。與此相比,新新人類要留點東西下來,反而更難——倘若離開,誰會關注你打更熬夜攢下來的遊戲積分、辛辛苦苦交換來的遊戲皮膚?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一位離世豆友,每次看到他生前整理的研究資料“豆列”,我都感到這是一筆巨大“遺產”——這樣的整理工作需要大量心血甚至是不菲金錢。我不時在想,他活着的時候,是否考慮過身後將這項工作託付給其他人管理?倘若有朝一日這筆遺產有真實的金錢回報,能否惠及他的家人?

當然,“90後”“00後”這代人總的來說還年輕,大部分人還沒到需要思考死亡的時候。但遺囑庫裏年輕人的“新動向”,讓我們思考如何做好數字時代的人生安排,如何更好地保護人們的數字資產、數字隱私,並且在管理上,針對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制定方便數字財產之繼承、延續的法律和規定。因爲,這不僅事關人在世時的權利,更事關身後的尊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