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店,曾经“最高级的购物中心”

能买到哈尔滨的红肠、俄罗斯的大列巴......

可还不是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你得有粮票、粮本、购货本......

要是“证件”不全,有钱你都买不到东西

随着现代生活物资日渐丰富

天津大街小巷的副食店

渐渐被购物中心、网购取代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关于副食店的记忆。

▲80年代的天津副食店

副食店一般设在小胡同里,目的是满足那里生活的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卖的东西也是零七八碎,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油盐酱醋。

天津记忆里的副食店

▲老城里拆迁前:西门里副食店

三四间门脸房,屋内有几口大缸。大缸里面装着黄酱、酱油、醋、花生油、芝麻酱,还有一些过日子用的基本调料等等。

▲河西区曲江道副食店@天津yuxing

那个时候想吃口蛋糕之类的小零食,也会来这里买。记忆中的动物饼干、杏元饼干、萨其马、小茶食、桃酥、大黄油饼干等等,都可以在这里买到。

▲粮票

小时候,谁不是放学就拉着发小儿,来这儿像饿狼似的买吃的,将一天消耗的能量补回来?

回到家,家长可能还让自己跑个腿儿,买点酱油、醋什么的,顺道儿还能用零钱带根儿“嗦了蜜”回来呢~

那时候街坊邻居端着碗,带着玻璃瓶儿钻进店里,买一块五的咸菜,五块钱的芝麻酱......更多慕名而来的人们,是为了寻访老“味道”,像“六必居”“正兴德”......

那会儿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每家每户定量就那些,副食店也只准备周围住户的量,又没有电子称,斤两被秤砣压得毫厘不差,考验的也是服务员的经验。

▲老副食店的秤砣

就连碱面儿都每月定量供应的:三两碱面儿。那时蒸馒头要使用面肥发面,然后用碱面“兑碱”,以中和酸性的发面。

有时碱面还用于洗刷餐具;喜欢漂亮的女学生还会在洗头水中放点碱面儿(一点哈,别放多了),这样洗出来的头发在阳光下,微微泛着点儿黄,这也是那时候爱美姑娘的窍门儿。

旧时,人们养成了爱吃咸菜的习惯,“雪里红”“疙瘩头”“腌黄瓜”“辣萝卜条”“糖蒜”“地葫芦儿”......

除了六必居的老味儿,好多副食店都是自己腌的咸菜,这也算是“自制食品”,做得好的还真能揽住好多老主顾儿。

最后的那几家副食店

▲小马路副食店

天津的副食店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这开店的都是老门口的,随着粮票等淡出人们的视线,有时候老邻居差个三毛两毛的,老板也不会记账,只要下次买东西把钱给送来就行。

▲佟楼副食店@徐凤文

印象中天津最后的老副食店是佟楼那家。由于毗邻五大道,这里曾经是天津最繁华的副食店之一。

▲佟楼副食店最后的空柜@徐凤文

佟楼保持自己曾经的老模式到2018年初,算是最后能让年轻人看看过去“繁华”的地方之一了。

▲2010年左右贵阳路副食店附近图

和平贵阳路的副食店,是存在时间较长的副食店,经过几次翻新,也不再是最原始的样子了。

▲贵阳路副食店再次改造

对于孩子们来说,大副食店的玻璃柜儿里的糖果、巧克力是最深刻的印象。虽不是什么高级糖果,却让孩子趴在柜子上瞪着眼珠、流着口水看半天。

小时候,去大副食店给家里跑腿儿,最乐意打芝麻酱,打完后为盖盖子,通常都会用小手指头围着瓶口一抹,把最香的这口麻酱放进嘴里。贪吃的时候,瓶边儿都是孩子的小手印儿。

到了逢年过节,副食店门口肯定会摆个大桌子卖切糕。妈妈总会买一大块儿,还会让老板多沾点儿糖......

你对副食店还有什么特殊的记忆,别忘了留言告诉小津~

编|关富青

审核|庞荔馨

转载来源|天津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