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好三腳架,擰緊螺絲,最後一次測光,調節色溫。隨着鏡頭的推出和拉回調整焦距,取景框裏的人物逐漸清晰。新娘最後補了補妝,“一、二、三!”李瑛屏息,按下快門。

這是一場與光影的遊戲,也暗示了李瑛除學生之外的另一個身份。

李瑛是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5級學生,曾任化院學生會宣傳部副部長。現在,她正專注於自己參與創立的南大印象攝影工作室。

李瑛

李瑛回憶,創立工作室是一場機緣巧合。

2017年上半年,化院校友捐贈的摩爾花園咖啡屋籌備開業,作爲化院學生會宣傳部成員,李瑛參與了宣傳片製作工作。在這個時機,她遇到了一位受邀來給產品拍照的博士生學長。

她在與學長的接觸中瞭解到,由於學長高超的攝影技術,畢業季找他拍寫真的同學不勝枚舉,而來者總會用一頓飯作爲報酬。李瑛和學長敏銳地發現了商機,半開玩笑地和幾個同學討論,工作室就此有了雛形。

第一次見面的工作照

“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只有5個人,博士學長級別最高,一般負責拍婚紗這種高難度的工作。後來我們又邀請了其他兩位攝影師,且由摩爾花園的一位學姐負責美編和接單,而我主要負責視頻創作。”李瑛介紹道。

工作室成立沒多久,就遇上了520集體婚禮。這是工作室開張以來的第一個旺季,日程爆滿,有時甚至因爲工作強度過大隻能拒絕接單。李瑛他們第一次“嚐到了甜頭”,自此一發不可收,受衆範圍逐漸從化院擴展到了整個學校。攝影團隊也相應擴張,現在人數穩定在30人左右。

本學期開學初招新,又有十幾位愛好、擅長攝影的南大學生加入團隊,工作室業務也擴展到了除個人寫真和婚紗之外的旅行拍攝、漢服主題寫真、銀杏專題攝影和服裝租賃等等。雖然她也會小小地抱怨一句:“現在不搞520了,業務狀況慘兮兮。”但如今工作室的平穩發展仍然令她愉悅。

結婚照作品

創業近兩年,生活早已自給自足。即便如此,李瑛依舊認爲自己是個“學生”。

關於未來,她給出的答案也同樣堅定——“保研”。她既不願意就此結束自己的學業,以攝影謀生;也不想放棄自己苦心經營至今的攝影工作室而去做個上班族。

與其他創業者撇開學業去創業不同,學生這一身份帶給李瑛的,“不是桎梏,而是自由”。

畢業照作品

“一是因爲我們的主要客戶是南大的學生或組織,大家是平等的。二是大學生也算半個社會人了,在攝影方面,我一直相信出於愛好而不斷琢磨培養出來的能力,比影樓的流水線攝影更有‘靈魂’ ”,李瑛笑着說,“這也是我創業的初衷”。

此外,南大學生的身份對她來說有更深層的含義——攝影並非維繫生計的飯碗,而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所以她有底氣去選擇客戶,以交朋友的心態去與有趣的客戶交流。面對客戶過分挑剔的要求,李瑛會直接拒絕。“這大概是不把興趣變成工作的最好方式吧。”

當談到如何把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時,李瑛表示,自己熱愛攝影,但光影於她不僅僅是個人興趣,更是責任。在擔起責任的同時,她也享受到了更多樂趣。

有些時候,李瑛感受到的是作爲一個商人的樂趣。她印象最深的客戶是一個臺灣男生,與一般提各種“刁鑽”要求的客戶不同,他在討論和拍攝過程中始終保持禮貌,甚至會幫忙考慮拍攝方式對後期剪輯效果的影響。這種合作意識使她的工作更加有效,不消說,如此配合的客戶是她最喜歡的一類。

旅拍作品——青藏線

更多時候,李瑛更像是一名修道士。在光影之外,技藝的不斷精進帶給她的喜悅更勝一籌。儘管一遍又一遍進行的後期操作幾乎將初見風景的新鮮感消磨光,她還是翻來覆去地將這些素材看上幾十遍,把一些內容揉碎了重組。拍攝內容在她眼中由此變得平淡,但“這種平淡是回過頭來看時的平淡”。

工作中會有很多新的體驗,比如拍出更好看的畫面,剪輯有了新思路,經驗更加豐富,技藝更加精進,這讓李瑛欣喜。她甚至在平時看視頻時都會近乎“職業”地思考要如何呈現出某一效果,這種不一樣的視角也是工作室的另一種樂趣。

在別人眼裏,工作室的任務似乎只是“拍-剪-後期”這樣週而復始的過程。而回顧過去的兩年,拍婚紗、拍畢業、拍旅行,李瑛與形形色色的人打着交道,爲他們定格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時光。

與此同時,那些不一樣的人和不一樣的想法對於她亦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上個暑假,李瑛爲一個去貴州的支教團隊拍視頻。討論會、誓師、出發,她在與支教隊員的接觸中觸碰到了她不曾有過的理念和信仰,而剪輯則需要她去理解,於是剪片子的過程就成爲了將這些觀念內化於心的過程。

李瑛

南京的天黑得越來越早了,採訪接近尾聲。面對着雲蒸霞蔚的光影變幻,李瑛舉起相機對着天空,和以往無數次一樣。

從最開始的無心插柳,到現在的“南大印象”,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生活終歸會歸於平淡。但李瑛,依舊不懈地往平淡之中注入不一樣的色彩。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自南京大學新記者 ”

文字 | 呂緹縈 李煦厚

美編 | 劉凌雲

責編 | 曹   玥 彭雅琦

圖片由南大印象攝影工作室提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