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驛

十二景

盤龍飛天

四方亭

鳳儀書院

寶倉灣

送蘭橋

回龍灣

桃花峪

古桓侯營

望錦亭

魁星閣

茶馬客棧

花朝門

距主城區約19.2公里處,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龍泉驛片區內,一條約45公里長的森林綠道正循着一條千年古驛,串聯起十二個具有龍泉驛歷史文化的特色景點。目前,龍泉驛區正着力打造“古驛十二景”生態型綠道,其中,寶倉灣綠道與回龍灣綠道已基本建成,年內將一同向市民開放。記者從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獲悉,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正大力推進全域層級清晰、功能完善、通山達水、景觀各異的森林綠道建設,目前已建成各級森林綠道約120公里。

階段

成績單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正大力推進全域層級清晰、功能完善、通山達水、景觀各異的森林綠道建設

●目前已建成各級森林綠道約120公里

●全力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245公里旅遊環線項目建設

●着力實現公園內外交通快速轉換、南北聯繫、東西貫通、環山旅遊及產業功能串聯

●目前,成都天府新區22公里改建路段已進場施工

回龍灣綠道將於本月中旬完工

29日下午,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研究所副所長高素萍教授等三人來到龍泉驛區茶店鎮照壁村,基於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良好的生態條件,他們正考慮在此建立一個成都市全域增綠成效監測點。沿着公路盤旋而上,兩側可見鬱鬱蔥蔥的樹木花草,放下車窗後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放眼望去,紅色的步道在綠樹間蜿蜒,五顏六色的花朵在深秋時節開得正豔。香樟樹、銀杏、欒樹、無患子……作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啓動儀式主會場的所在地,一年多來,寶倉灣通過大面積植樹、增綠增景,因地制宜建設步道、亭臺觀景等設施,已成爲市民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距離寶倉灣僅一條馬路之隔的回龍灣,入口樹陣已完成栽植,樣板段灌木和草坪種植正加快進行,一處溼地基本成型。作爲主要景觀的棧橋,主體結構已搭設完畢,工人們正在有序地進行苗木種植、步道鋪設等工作。

據龍泉驛區城市森林公園和桃產業園推進辦生態事業處處長藍正勇介紹,按照“不挖山、不砍樹、不填塘”原則,在綜合利用龍泉山原有地理風貌的基礎上,龍泉驛片區森林公園根據“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加快推進綠道體系建設,未來市民到此健身散步,觀景休閒。目前,回龍灣綠道項目長度達6公里左右,計劃在11月中旬完工,屆時將與寶倉灣綠道串聯起來向市民開放。

每個景點都講述着古老的故事

龍泉驛得名於境內一條東西走向的古驛道,作爲其時連接成都與重慶之間的交通幹道,這條驛道因此被稱爲“蜀巴古道”,全長536公里。“蜀巴古道”興起於漢代的郵傳制度,繁榮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其中成簡段長約79公里,被稱爲東大路,龍泉驛則是成都東出第一驛站。

循着這條千年古驛道,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中,龍泉驛區利用自然地理形態,將“古驛道”文化主題植入“古驛十二景”生態型綠道建設中,用45公里森林綠道作爲基本道路,串聯12個具有龍泉驛歷史文化特色的景點,規劃了盤龍飛天、四方亭、鳳儀書院、寶倉灣、送蘭橋、回龍灣、桃花峪、古桓侯營、望錦亭、魁星閣、茶馬客棧、花朝門等12個具有龍泉驛歷史文化的特色景點。

隨意提起一個景點,都能引發藍正勇的無限遐想。盤龍飛天作爲十二景起始節點和門戶節點,相傳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本爲浩瀚的內陸汪洋,居住於此的西海龍王爲使百姓擁有更多的肥田,犧牲了龍氏家族的萬世榮華,盤踞家中化身山脈,纔有了現如今的龍泉山。回龍灣,相傳爲西海龍王一家爲造福百姓,受盡人世滄桑,隨着龍泉山四季花語、鳥鶴成羣、漁歌唱晚,龍王彷彿在回頭開懷大笑。鳳儀書院,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段以信爲造福鄉里,用其聰慧的頭腦說動鄉紳士子資助創辦學堂,如其名曰“有鳳來儀”。正在打造的望錦亭,爲12個景點的最高點,未來東可眺望簡州新城、一覽龍泉湖水,西側則與長松寺遙遙相對。古桓侯營景點,將主要由銅像等場景復原講述三國時期張飛利用山泉鄉大佛村的碎石擊潰曹軍的故事。

來源:成都晚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