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No.

1148

//

沒有一個路過光華路6號的人,不曾帶走一袋袁大頭。但是最近,他們很可能會帶走兩袋,另一袋名叫九龍王。

下午三點,漢口光華路暗流湧動。

雄踞左側的是剛進駐武漢一個月的成都網紅包子店九龍王,橙色軍團熱火朝天,一籠籠包子抽出又蒸上,水汽瀰漫。穩居右邊的是有着30年曆史之久的武漢國民包子鋪袁大頭,窗口後面,兩三個人從容自得。

兩家店前皆排長隊,一派“華山論劍”的仗勢,而前者則以3:1的人氣,強勢壓倒後者。

是人的忠誠輸給了好奇心,還是“新歡”憑實力打敗“舊愛”?

光華路的包子江湖引人猜測。

九龍王門前人頭攢動,常年被袁大頭安撫得快要失去慾望的味蕾迫不及待想要得到新的刺激。

被遊說辦了會員卡的阿姨已經連着幾天排長隊,騷動的心情全部寫在臉上,不知道是餓還是憤怒;被廣告誘惑前來的外地人蠢蠢欲動,還有兩邊徘徊暗中觀察的選擇困難戶在短短一條街上已來回踱步四五趟。只有久經沙場的老爺子果斷,直接兩家都買,當場測評。

大爺年逾70,老當益壯,被皮帶託着的肚子不知已經裝了多少個包子。手裏拎着一袋袁大頭,三袋九龍王,鮮肉,醬肉,牛肉是基本款;芽菜餡兒和魚香肉絲餡則是兩家各自的爆款,代表兩座城市的家常味道,也是包子江湖的必買單品。

家住附近的大爺對袁大頭記憶深刻。

20年前,味道是真好,現在趕不上以前,個頭小,肉少。不過自從九龍王開了後,他們又做大了點”。說罷,大爺將最後一口九龍王全部丟進嘴裏,拎起四袋包子,闊步消失在對面馬路。

站在九龍王門前,廚房案板上的操作一覽無餘。面、肉、調料,每一個包子上稱顯示的斤兩,一目瞭然。據說店內師傅都是成都過來的老員工,十來個人分工合作,每一個環節都輕車熟路,忙而不亂。

“九龍王在成都有20年的歷史,主打現做現賣,保證每一口都能喫到肉丁”。說起自己的品牌,老闆底氣十足,又有幾分掩不住的自豪。

據說九龍王在昆明的店就開在當地著名的味豐源包子旁邊。而武漢的選址則更多是個巧合——恰好袁大頭對面有空鋪。

大清早就喫熱乾麪的武漢人,向來也以重口味聞名全國,但比起在火鍋裏泡大的成都人,武漢人還是甘拜下風。九龍王開店幾天後,有顧客便抱怨包子太油,他們就趕緊改良,減輕油量,最終得到武漢人的買賬。一個月來,門前顧客絡繹不絕。

從前動輒大排長龍的袁大頭,當日人氣如驟降的氣溫,有點冷。

四個窗口只開了一個,窗口前寥寥數人,多是老顧客,嘗過九龍王,覺得差不多,也不喜湊熱鬧,趕緊買完回家。

1987年開業,袁大頭剛過而立之年。從小作坊到“國民包子鋪”,30年來不漲價也不擴張,至今只有光華路一家。

饅頭花捲8毛一個,肉包子還是1塊5,憑着味道好、良心價,俘獲過無數武漢人的心和胃。武昌漢陽慕名而來的顧客大有人在,請漢口朋友順便帶幾袋包子的“傳統”至今還有。

只是近幾年,間或也有牢騷:越做越假。

但是武漢人怕麻煩,又重感情,喫着喫着也就習慣了。

不可否認的是,袁大頭確實陪伴了一代人長大。

清晨六點,面香和着肉香,隨着人間第一縷仙氣兒,從袁大頭的包子鋪飄進每一戶人家的牀頭,這裏的小孩都是被饞醒的。

七點,汽車、自行車從四面八方駛入光華路,不管喫沒喫早飯,每個小孩子在這裏都會被大人塞進一個包子和一袋牛奶在書包裏。出生高調的湯粉熱乾麪是不允許帶入校園,只有隱祕的包子,是藏在家長心裏的一顆定心丸——孩子不會餓着。

被袁大頭喂大的漢口吖輻射整個球場路、澳門路、光華路、解放公園路、黃浦路。儘管光華路的好孩子被一再囑咐不要跟隔壁湖邊坊的“牛打鬼”混在一起;七一、六中、解放中學、育高、三十中又各自揣着心照不宣的鄙視鏈。

但翻出他們的老相冊,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張拿着袁大頭跟解放公園裏的唐老鴨米老鼠,以同樣的姿勢,拍過的同樣的照片。

九龍王的“入侵”,讓大半個漢口的目光重新聚焦在光華路6號,有人喫一口熱鬧就散,有人等着觀望一場熱鬧:包子的江湖,誰主沉浮?

光華路小學的放學鈴聲又敲響了,10後的互聯網土著並沒有像當初的80後,徘徊在街頭,遊離在袁大頭和九龍王之間非要做個選擇。他們可以轉身,走向另一條街,街對面是更加活色生香、更有選擇空間、更對年輕人味口的武漢天地和壹方。

拐角來到電信大院,大院裏的孩子都已紛紛成人離開這裏,留下解放公園市政路幾十年不變的寧靜,和安土重遷的老人們,袁大頭和九龍王對味覺失敏的他們來說,都是一個味,他們喫的,是這一生的習慣和從前的熱鬧。每天一個包子,喫完第五個的時候,就盼到了週末,兒孫回來看一眼,享受一週的天倫之樂。

包子的江湖,袁大頭還有沒有下半場?老人們說“九龍王來了,袁大頭反而又變好了”。至於今後到底買哪一家,可能取決於當時哪一家排隊更少。

江湖的殘酷與好玩,都在於競爭

孤獨求敗反而少了些滋味

那麼你站“大頭派”還是“九龍派”?

文 // 文婷

圖 // 束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