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的大順軍兵分兩路從西安向北京進發,準備對崇禎皇帝的明朝發出致命一擊,而明朝官軍的表現也沒有讓李自成“失望”,從山西到北京一路上的明朝官軍望風而降,除了極個別城市進行了抵抗之外,其他的明朝官員們只恨自己投降晚了,唯恐在新建立的大順朝中沒有自己的位置。

李自成的大順軍

北京城中的崇禎皇帝也十分地彷徨,曾經思考過是否要遷都的問題,但是一些大臣極力反對,而崇禎皇帝又沒有一言九鼎的魄力,最終只能困守京城。面對大順軍的步步逼近,崇禎也不想讓大順軍逼到北京才與之決戰,他也希望將李自成拒之於千里之外,於是便湊齊了一支軍隊,準備開赴前線做最後的抵抗。

軍隊七拼八湊地湊齊了,那麼誰來領導這支軍隊呢?在與農民軍和東北清軍的戰鬥中,能夠獨當一面的大臣,比如孫傳庭、孫承宗、洪承疇等人,要不戰死,要不投降了清軍,總之崇禎皇帝麾下可用之才已經損失殆盡了。崇禎也想御駕親征,但是自己也沒有軍事才能,也不具備這樣的膽略,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挑一個具有高貴身份的人來替自己親征。

崇禎皇帝

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下,藩王不能參與軍事,那麼身份高貴的人就屬內閣大學士了,從中可以挑選一人代替自己出徵抵禦李自成,而挑選誰崇禎皇帝自己心裏也早就有了想法。但是怎麼樣讓大臣們主動出來爲自己排憂解難,還需要耍個手段,而這對於崇禎皇帝來說並不難,因爲他沒有大智慧,但是小聰明還是有的。

於是,有一天崇禎皇帝在和內閣大臣們議事的時候,崇禎深嘆一口氣,說:“朕非亡國之君,奈何事事皆亡國之象。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所恨,但死不瞑目耳。”說完就痛哭流涕,大學士們一看,這怎麼行呢?怎麼能讓皇帝親自上陣呢?於是,大學士們依次請求代替皇帝出征,雖然他們自己也不情願,但是還是得擺擺樣子。

於是,大學士們按照順序挨次請願,但是崇禎都不同意,唯獨大學士李建泰請願以後,崇禎皇帝表示:“李愛卿,既然你這麼忠君愛國,那麼你就當仁不讓,代替朕到前線督師吧。”這讓李建泰也很懵,但是這也是自己“自願”請求的,皇帝也答應了,只能硬着頭皮去了。其實,李建泰並非帥才,也並非軍事天才,還有點膽小怕事,但是在這麼關鍵的時刻,崇禎皇帝爲什麼會選中了他呢?

李建泰劇照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爲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捉襟見肘了,崇禎雖然勉強湊了一支軍隊,但是軍隊的糧餉開支還沒有着落,而李建泰是山西的大富豪,在曲沃有着萬貫家財,所以崇禎皇帝並不是看中了李建泰的人,而是看中了他的家產。而李建泰被選中後,也知道自己的命運無法避免了,於是便對崇禎皇帝表了態:“臣家曲沃,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請提師以西。”

崇禎一聽,果然沒看錯人,既有了督師,又有了軍餉,一舉兩得,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預料到李建泰在前線的戰績的話,相信他並不會認爲這是一個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