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開展以來,中國爲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從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層面上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種體現,更是中國製度優勢、治理體系建構和經驗優勢的彰顯,是一個值得深入系統研究的成功的、典型的案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開展以來,中國爲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已經形成,這是中國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從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層面上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一種體現,更是中國製度優勢、治理體系建構和經驗優勢的彰顯,是一個值得深入系統研究的成功的、典型的案例。

  2013年以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繼續深入,積極推動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奉獻中國力量。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非遺保護措施向多樣化、全面化發展,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保護成果位居世界前列。由非遺保護看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


中國道路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優越性——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爲例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數量繁多。面對數量如此之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對其進行保護,僅僅依靠個人或民間組織等少數羣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黨和政府在方針政策上予以正確指導,在保護工作中進行統一領導。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我國非遺保護的工作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之所以強調政府主導,是因爲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個方面(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一,是政府的主要職能。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居於領導地位,是組織者和管理者。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使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環環相扣、層層落實、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各項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得到有力執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各級文化部門的積極努力和社會公衆的廣泛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具體如下:

  1.開展普查,摸清家底。爲了摸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家底,中國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於2005—2009年對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普查,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

  2.設立四級名錄體系。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級、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9年,國務院批准公佈了四批共計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五批申報已經啓動。

  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是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關鍵環節。原文化部2007—2018年相繼評定並公佈了五批共306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爲集中的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截至2018年,已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21個,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已經啓動向國務院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工作。

  可以說,非遺保護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以人爲本、密切聯繫羣衆的顯著優勢

  作爲活態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通過人的行爲來展現,通過人的活動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主體,文化依靠人來繼承和傳播,離開了人,任何優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樓。

  國家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把傳承人的保護放在關鍵地位,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認定體系。2008年,原文化部審議通過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傳承人的認定條件、應當提供的材料、認定程序和期限以及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2012年,原文化部啓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扶持計劃納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截至2019年底,共公佈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爲了支持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財政部設立了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傳習活動經費。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審認定工作也陸續展開。

  此外,在政府主導非遺工作的同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全社會參與到非遺保護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政府保護的層面,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既需要政府的主導,也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尤其是其保護與傳承主體——廣大民衆的參與。近年來,中國政府全面深入開展社會普及教育工作,進一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影響,增強人們關注遺產、保護遺產的文化自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這些措施,無不彰顯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密切聯繫羣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改革創新的顯著優勢

  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和政策的規約和保障必不可少。在法制化建設的大環境中,中國非遺保護十分注重以法律爲依據開展相關的保護工作,相關立法工作逐步有序展開。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目標和指導方針。2006年10月,原文化部頒佈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作爲與上述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相配套的部門規章,進一步細化了《意見》的有關內容。2008年6月,原文化部發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作爲與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相銜接的部門規章。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並於6月1日正式實施。《非遺法》共6章45條,分爲總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以及附則。

  《非遺法》的頒佈,標誌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護和實施的新階段,顯示出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顯著優勢。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顯著優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就是保護傳統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特定民族或羣體的文化精神和情感、特有的思維方式、傳統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因此成爲各個羣體和團體自身文化認同的重要來源,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民族特性的重要途徑。對於中華民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情感基因,是集體記憶的根源,也是我們今天與過去的溝通渠道。在很多物質文化遺產隨着戰爭、自然災害等消亡的今天,我們還能“禮失求諸野”,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活態的遺產,在民衆的生產生活中探尋傳統的痕跡,所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立基於“從民族發展戰略的高度、以民生利益作爲出發點和歸宿點、以民衆的生產生活爲切入點”。

  面對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問題與危機,我們必須在文化創新的同時,努力尋找和利用各方面的智慧以及資源。作爲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着豐富的思想資源。當我們面對經濟全球化不能解決的人類和諧生存、可持續發展的精神走向等問題時,或許可以將視野轉向民間,向一些老者智者、古法存禮去求知,在傳統中尋求啓迪乃至答案。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的顯著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國家和民族歷史成就的標誌,也是不同文明之間增進理解、促進交流的重要基礎之一。在非遺保護過程中,中國不斷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對外交流合作渠道持續拓展,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鞏固提升了中國文化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首先,中國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規則的制定工作,推動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制定,是認真履行締約國義務、積極推動公約實施的主要國家。其次,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注重學習、借鑑他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如在法國巴黎成功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與蒙古國聯合申報蒙古族長調民歌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並簽訂合作協議等。

  中國還積極參與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優秀實踐名冊”的申報工作,是世界上入選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這表明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可以說,非遺保護工作彰顯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顯著優勢。

  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中國爲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出的傑出貢獻,是我們爲推動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做出的努力。面對現代化、全球化帶來的諸多挑戰,非遺保護“道阻且長”,我們還將繼續努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既代表着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又代表着中國是有責任、使命擔當的大國,這種擔當將使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腳步走得更紮實,爲實現世界共同發展、繁榮注入強勁的推力、增添不竭的動能。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長鈴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