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考慮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和穩定經濟運行的政策舉措,中國政府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並在抵禦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衝擊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經濟遭受了較大沖擊,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引領作用不僅不會下降,還將進一步凸顯。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峯會將於26日舉行。此次峯會由今年二十國集團主席國沙特阿拉伯王國主辦,將以視頻方式舉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蔓延,產生嚴重政治、經濟、社會影響。在此關鍵時刻,二十國集團就新冠肺炎疫情專門舉行峯會,對於應對疫情蔓延、穩定世界經濟進行溝通協調,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境外疫情蔓延給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對比其他主要經濟體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形勢來看,中國經濟已表現出足夠的韌性,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仍在不斷鞏固和拓展。綜合考慮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和穩定經濟運行的政策舉措,中國政府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並在抵禦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衝擊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國將在世界經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疫情加大世界經濟衰退風險

  近年來,由於各種風險不斷累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並出現普遍超出市場預期的大幅下滑。2020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爲2.9%,較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與一年前該組織的預測值相比,下調了0.6個百分點;與2010年世界經濟增速相比,大幅下降2.5個百分點。在經濟下行風險不斷增加時,世界各國的應對政策空間卻在日益收窄。在財政政策上,近年來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推出了大規模減稅措施,但財政支出難以壓縮,政府債務水平持續攀升。2019年10月IMF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政府總債務額首次突破20萬億美元,並在2018年再度攀升至21.46萬億美元,爲2001年的3.8倍;總債務額佔GDP的比例達104.3%,約爲2001年的兩倍。在貨幣政策上,越來越多的經濟體大幅下降利息水平甚至實行零或負利率,爲各種風險聚集和累積提供溫牀。

  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加大了世界經濟下行風險。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均大幅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3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2020年世界經濟將陷入負增長,衰退程度至少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相當,甚至更加嚴重。世界銀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在二十國集團財長視頻會議上也表示,世界經濟將會出現嚴重衰退。同日,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金融協會(IIF)發佈的《全球宏觀觀察》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導致經濟活動停滯、石油價格暴跌及不斷累積的信貸壓力等因素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將出現2009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經濟增長率爲-1.5%。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國際知名投資公司也紛紛發表報告稱,全球經濟因受疫情影響已正式進入衰退。

  中國助力國際社會抵禦疫情衝擊

  當前,在疫情防控上中國面臨的防輸入壓力有所加大,在復工復產上中國還面臨各種不利的外部因素影響。但是,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正在加快恢復的態勢沒有改變。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引領下,恢復和穩定就業、暢通交通運輸、保障市場供給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全國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得益於各項有針對性的財政貨幣等政策支持以及口罩、消毒用品等防護物資的充分保障,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部分地區的復工率已達100%。在農業生產上,通過推動農資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和農村地區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批零門店開業運營,春季生產得到有力保障。中國經濟穩定向好,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的有力支撐。

  爲抵禦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衝擊,中國爲有關國家抗擊疫情提供了必要幫助,並同世界各國加強了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在疫情防控方面,中國同世界衛生組織保持密切溝通,及時同國際社會分享疫情信息、防控救治經驗和醫療研究成果,積極爲發展中國家和其他有需要的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和技術支持,以實際行動推動有關各方開展聯防聯控和科研攻關合作,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在應對疫情衝擊方面,中國積極推動有關各方加強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等框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爲各國穩市場、保增長、保民生和確保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儘管經濟發展受疫情衝擊,但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沒有因爲疫情而停止。爲暢通全球產業鏈和提振世界經濟增長,中國還推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和一系列加強國際經貿、投資和擴大金融開放的新舉措。

  中國將引領世界經濟向好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着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創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2019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戰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根據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初步覈算結果,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經濟遭受了較大沖擊,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引領作用不僅不會下降,還將進一步凸顯。國際金融協會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領先世界經濟增速4.3個百分點,比2019年增加0.8個百分點;領先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6.1個百分點,比2019年增加1.6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巨大,中國仍將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夠創造巨大需求,僅釋放擴大內需的潛力就可以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速形成,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邁向更高水平,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穩步推進,爲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新的條件。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依然強勁,對世界經濟的引領作用還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將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爲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總之,中國經濟發展道路會經歷各種困難和挑戰,也會在各種考驗中展現持續前進的定力和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各種外部衝擊和內部挑戰面前,中國經濟展現了持續向前的強大韌性和定力,不斷釋放持續高速增長的潛力。同以往中國經濟經歷的各種挑戰一樣,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暫時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勢頭,還將賦予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更加重要的角色。

  (作者:徐秀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

作者:徐秀軍 來源:《光明日報》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