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區匯龍小學的民間小河長們在駟馬湧邊巡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攝

  上個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指出,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門生態環保合作,加強同鄰近省份開展污染聯防聯治協作,補上生態欠賬。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水環境治理是廣州綠色發展道路上必須正視的短板,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報告中提出,打好碧水保衛戰,實施治水三年行動計劃。

  在治水過程中,廣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部署,着力打造河湖管護的“民間力量”,形成治水護河全民齊參與的良好氛圍。目前全市各區、各街道已聘用民間河長近900名,各具特色的民間河長、民間小河長、河道警長等不斷湧現。

  “樂行駟馬湧”民間護湧隊

  自測水質每天巡湧

  車陂女子鳳船隊

  既是龍舟隊又是護河巡邏隊

  民間小河長

  全國首批14名在荔灣匯龍小學誕生

  河道警長

  白雲區首批聘請76名民警任河道警長

  河涌巡查

  青年志願者服務隊

  來自各高校

  案例聚焦

  荔灣誕生全國首批民間小河長

  白雲社區民警當上“河道警長”

  近日的一個星期四上午8時30分,荔灣區匯龍小學五年級的同學們開始了一堂別具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爲駟馬湧定製一幅環境地圖。孩子們分成4個小組,按照排水口調查、河道垃圾調查等不同主題,爲學校門前的古老河涌繪製地圖並提出解決方案。

  駟馬湧邊小學

  治水成娃娃每週必修課

  駟馬湧是西關一條古老的河道,多年來在匯龍小學門口靜靜流淌着,學校師生見證了駟馬湧從昔日的“臭水溝”重返河暢水清的全過程。這所開門見河、與河涌共生的學校誕生了全國首批14位民間小河長。雙胞胎姐妹葉穎熹、葉穎燃告訴記者:“我們小組繪製地圖的主題是垃圾問題,從暑假就開始準備了,巡查河道看看有沒有垃圾,給周邊居民發放問卷。”兩姐妹說,她們從四年級開始就參加民間小河長的活動,除了巡河和向街坊宣傳治水外,還在學校的組織下參觀了大坦沙污水處理廠、澳口泵站,走訪了荔灣湖、東濠湧等治水先進案例。

  匯龍小學校長梁麗珠是駟馬湧的民間河長,她說:“《學校門前的駟馬湧》是五年級學生的一門拓展性必修課,每週一次。”在梁麗珠看來,民間小河長更能帶動和吸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治水。她指着豎立在河涌邊上、孩子們親手繪製的河道地圖說:“豎這個宣傳欄時正好下着雨,但還是吸引了很多街坊圍觀。”住在附近河柳街的陳婆婆告訴記者:“有一次,一位阿婆往河涌裏扔塑料袋,一位小河長馬上上前告訴她保護河涌的重要性,婆婆很不好意思,連忙說再也不這樣做了。”

  60多歲的慕容叔是荔灣區水務部門正式爲駟馬湧聘請的第一位民間河長,也是匯龍小學孩子們的好朋友,時常帶着孩子們一起巡湧,給孩子們講解水質檢測和保護河涌的知識。早在2012年,慕容叔就與十幾位老街坊一起組建了民間護湧隊,去年更名爲“樂行駟馬湧”,長期堅持每天巡湧,一年來不定期檢測水質120餘次,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向街道、河長反映。慕容叔說:“現在各個部門真的是下大力氣治水,街道的河長羣裏信息響個不停,一個問題反映後很快能解決,工作人員半夜還在工作。”

  白雲湖社區民警

  半夜打手電巡查排污口

  今年初,白雲湖街大岡社區民警嚴志棠當上了“河道警長”,成爲白雲區首批76名被聘爲河道警長的民警之一。“我們社區內主要有三條河涌:門口坦湧長1.6公里、寬4米左右;東圍湧長550米,寬3米;榕溪涌長720米,寬4米……”說起河涌的基本數據,嚴志棠信手拈來。剛上門處理完了一宗糾紛警情,在回社區警務室的路上,嚴志棠順道“多走幾步路”來到門口坦湧,沿着岸邊巡查起來。他的工作手機也跟着切換到“大岡村駐村組交流羣”界面。

  嚴志棠說,他擔任大岡社區民警有一年多了。今年初,他被聘爲河道警長,“我們的角色以協助配合、監督爲主,最大感受就是多了份責任感。”

  相比河涌的保潔情況,嚴志棠更爲密切留意的是河涌兩岸工廠是否存在污染排放現象,“以前工廠企業排污沒有建立雨污分流系統,許多都是直排式,導致河涌到了夏天就會水體污濁,甚至冒着氣泡,異味飄散。”所以,河涌裏並不顯眼的排污口成了嚴志棠監督的重點對象,有時到了半夜處理完警情,他還不忘順道拿着手電筒到河涌附近巡查。

  白雲區河長辦負責人表示,所謂“河道警長”,就是將公安部門納入治水隊伍中,把管轄範圍內涉及有河涌等水域的片區民警聘爲河道警長,這是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模式的一種昇華。河道警長巡查對河道沿線的非法排污行爲震懾作用明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做了違法的事,見到警察心裏還是比較害怕的,自然就收斂了。”此外,配合執法是河道警長的另一重要價值所在,“如果片區民警作爲河道警長儘早地參與到污染問題發現和處置過程中,對偵破環境污染犯罪案件也有極大的幫助。”該負責人說。

  基層思考

  荔灣區南源街黨工委書記林懷忠

  上游下游齊治政府民間合力

  駟馬湧發源於白雲山景泰坑南側,流經桂花崗、蘭圃公園、流花橋、流花湖、彩虹橋等地,在澳口注入珠江西航道,全長6.75公里,是一條典型的跨區域河涌。有些老街坊說,上世紀60、70年代,還可以直接從湧內取水飲用。不過,上世紀80年代後,沿岸居民迅速增加,上游白雲區、越秀區河段逐步被覆蓋成爲暗湧,各類污水直排河涌,駟馬湧逐漸變成了“彩虹河”“墨水河”,發出陣陣惡臭。2016年駟馬湧水質仍爲劣五類,被列爲廣州首批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涌之一。

  荔灣區南源街黨工委書記林懷忠是街道總河長,負責管轄三條河道:駟馬湧、珠江西航道和增埗河,其中駟馬湧南源街段約1.2公里。他告訴記者,河涌巡查工作定人定責,街道級河長每週不少於一次河道巡查,村居級河長每天巡查,截至2018年10月,各級河長共巡河4000餘次;去年拆除河涌違建106平方米,今年再拆320平方米。

  對於駟馬湧整治,林懷忠表示,街道轄區內的一個小區排水管道存在雨污混接的情況,污水排向駟馬湧。對此,市、區、街河長都高度重視,已經召開了專題聯席會議,督導小區進行雨污分流整改,計劃在春節前完工,確保污水不再直排駟馬湧。

  實際上,駟馬湧明渠段全部在荔灣區,大約有2.3公里,兩岸居民超過20萬人,水質的關注度很高。過去一旦下暴雨,荔灣區水務部門就會接到大量居民投訴,多的一天有上百宗。對此林懷忠深有感觸:“現在駟馬湧荔灣段已經全部截污,晴天已經不黑不臭,今年端午節駟馬湧入珠江口的澳口村恢復了中斷多年的扒龍舟活動,熱鬧非凡。不過由於上游河段仍然有不少未截污的暗湧,加上河道本身有行洪的功能,一旦遇上暴雨,水質變化很大。”林懷忠認爲,河涌治理需要全流域一起進行,下游治理了,上游依然如此,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也需要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將駟馬湧的實際情況和問題講清楚,“這裏民間河長就起到很大作用,畢竟僅靠街道的執法隊、臨聘人員,能動用的治水力量也就20多個人,根本忙不過來,要發揮民間人士的力量,理解和了解治水的困難和問題,共同參與治水。”

  專家點評

  廣州市政協委員付偉

  當好情報員宣講員巡查員參謀員監督員

  廣州市政協委員付偉認爲,通過踐行開門治水理念,廣泛發動羣衆參與,廣州碧水保衛戰正在成爲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寬闊而精彩的舞臺。一方面,無數雙“火眼金睛”已經形成了一張讓水污染違法違規行爲無處遁形的“天網”,另一方面,被“民間河長”等機制創新所不斷增強的“我愛我家”“我護我水”責任感和榮譽感正在讓治水長效機制逐漸枝繁葉茂。

  在付偉看來,“民間河長”在治水過程中主要扮演“五員”角色:一是情報員:第一時間爲政府部門提供真實、準確的河涌水質信息,積極舉報污染問題,反映羣衆主要意見。二是宣講員:爲社區或周邊居民宣傳介紹治水政策,解疑釋惑。三是巡查員:義務巡河,發現違法違規行爲及時制止。四是參謀員:爲政府部門治水建言獻策,出好點子。五是監督員: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治水中存在的失範行爲予以指出。

  民間河長與政府部門的協作過程中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付偉表示,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政府與公衆能否形成合力是關鍵。目前治水職能仍然分散於多個相關部門,導致一方面有些部門與民間河長的對接不夠緊密,另一方面民間河長在巡查水質之外,對諸如整治“散亂污”、河道拆違等工作參與不多、作用有限。付偉建議,相關部門都能積極主動依靠民間河長的力量,進一步充分共享信息,做到標本兼治。

  在進一步保障民間河長的權益方面,付偉建議: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給予民間河長及其團隊一定的直接補貼,推動湧現更多民間河長;二是加強對民間河長的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三是將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引入到民間河長工作機制中;四是將民間河長作爲對“編內河長”和政府治水工作的重要監督力量;五是定期聽取民間河長對治水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並建立反饋機制。

  數說治水

  民間河長

  有名有實

  ◆去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廣州積極開展聘請民間河長工作,推動各區不斷壯大志願者隊伍。各區湧現出既是龍舟隊、又是護河巡邏隊的車陂女子鳳船隊,自測水質、每天巡湧的“樂行駟馬湧”、全國首批“民間小河長”以及來自高校的河涌巡查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等一批民間護河護湧隊伍。截至目前,全市各區、街道正式聘請的民間河長近900人。

  ◆民間河長的作用在初步顯現。以黃埔區爲例,2018年1~9月,40名民間河長累計巡河850餘次,發現垃圾漂浮物、污水偷排等各類問題54宗。截至目前,巡河發現所有問題都已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加強了河涌治理的羣衆監督作用。

  ◆增城區民間河長的巡河頻率每月不少於一次並做好巡查記錄。截至目前,81位民間河長的巡河率達100%,累計發現各類水環境問題約70宗,已處理70宗。

  ◆海珠區採取分時、分段巡河方式,一是行政河長、河長助理、民間河長分河段巡查,二是行政河長、河長助理、民間河長分時間段巡河,確保每天全時段均有人巡河,避免集中扎堆巡河,河涌巡查覆蓋率更全。

  記者觀察

  開門治水

  人人蔘與

  廣州的碧水保衛戰中有一句口號可謂深入人心——“開門治水、人人蔘與”,這其中有兩層意思:首先人人都是污染源,現在河涌污染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生活污水,往河涌裏倒一盆刷鍋水、隨手扔一個果皮紙屑都會造成污染;其次,河涌怎麼治理並不只是政府部門的事,大家都要參與,提出意見和建議。

  治水一直在進行,工程上馬了不少、資金投入得更多,但效果與人民羣衆的期盼仍有差距。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治水工作的一劑良藥。廣州不僅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民間河長體系,還設立河涌污染有獎舉報制度,只要關注“廣州治水投訴”公衆號,普通市民都可以向水務部門投訴身邊的河涌污染問題,不僅可以獲得獎金,所投訴的問題很快就能解決。

  羣衆對治水工作的參與性被激發後,其效果是驚人的。一位民間河長,在河涌邊跑步之餘,隨手拍照,投訴了200多條水污染線索,兩個月就拿到近千元獎勵,他就是天河區第一批民間河長之一的陳長春。去年8月,在他的幫助下,政府整治取締了一個山寨“亞洲工業園”,拆除該園違規搭建82處,面積86520平方米。用陳長春的話說,如果投訴總是石沉大海,居民就沒有積極性。拿舉報獎勵不是目的,聯合大家一起治水,改善居住環境纔是目的。

  良好的環境確實靠的就是共建共治,“開門治水、人人蔘與”正當時。

  專題統籌:畢徵、湯新穎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通訊員趙雪峯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