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一眼望三国的沿边通海大开放

珲春是一座典型的边疆县市、民族县市、口岸城市,拥有4个对俄、对朝国家级公路和铁路口岸,从珲春防川沿图们江至日本海仅15公里。以珲春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俄、朝10余个优良港口和吉林省唯一一个对俄口岸,是吉林省距海上最近的城市,是吉林省实施“借港出海”战略最为关键的一颗棋子。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我国迅速掀起,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1983年,珲春的一车大豆和“跃过”国门的朝鲜明太鱼,打开了封闭了若干年的“贸易”大门,为中朝边贸以及如今的互市贸易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4年,珲春以啤酒敲开“邻居”前苏联的大门,对方回赠大马哈鱼鱼干以示友好,从那时起,珲春与前苏联的边贸活动逐渐活跃起来;

1992年,随着一辆辆“卡玛斯”“拉达”由南向北驶过珲春河,珲春边贸步入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

全力实施“借港出海”“连线出境”战略

40年来,珲春全力打通对内对外通道脉络,经新建、改扩建,珲春各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设施日渐完善。对俄、朝、韩等国公路、铁路、口岸、桥梁、港口、航线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铺开,继长春至珲春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2015年9月,被誉为“东北最美高铁”的长珲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俄珲马铁路时隔9年后于2013年恢复常态化运营,并实现多品种双向运输,过货量年均呈爆发式增长,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又一跨境大通道;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民用机场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此外,珲春至黑龙江省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对朝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对俄“滨海2号”线、“长珲欧”货运班列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珲春全力实施“借港出海”“连线出境”战略,相继开辟了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束草客货混装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日本新潟货运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韩国釜山铁海联运集装箱航线、中国珲春—邻国港口—中国上海(宁波)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航线、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俄罗斯萨哈林海产品运输航线和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日本福井—日本直江津—日本富山新港铝制品货物运输航线。

统计显示,2017年,珲春市进出口货值居全省第二、增速居全省第四,均高于同期省、州平均增幅;各口岸过货331.4万吨,同比增长16.6%。

珲春市将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作为加快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东北亚国际化明珠城市。

1992年10月21日,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在毫无基础设施的一片农田上开工建设,如今,合作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和“六纵七横”主干道交通网络。

如今走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基地、海关监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保税仓库、边贸市场、污水处理厂等,为入区企业投资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入区注册企业千户,其中,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有40余户。产业由建区初期的纺织服装业,拓展至以有色金属、木制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海产品加工为主,电子信息、健康食品、新型建材、新材料等为辅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出口加工区升级综保区报国务院待批,海关监管中心建成运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境木材检验检疫区、边境贸易国检试验区报国家待批。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国内外的70余家加工贸易类企业落户区内,2017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7亿美元。

积极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

以国际合作为突破口,珲春市在跨境平台建设、跨境项目合作、深化区域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开辟中俄朝边境游、风光游、环形跨国游、自驾游等八大旅游产品共10余条跨境旅游线路,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列入省“十三五”旅游重点项目。“国门景区”对外开放,图们江水上游试运行,中国公民赴俄异地办证、临时来珲外国人签证、常驻外国人居留许可的办理,均可在珲春完成。2017年,珲春接待国内外游客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总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16.1%。仅2018年元旦,就有近万名俄罗斯游客通过中俄珲春口岸来珲春跨年、消费。

珲春借助沿边近海的区位优势,还积极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发展水产行业,俄罗斯帝王蟹、板蟹、虾等海产品开始经由珲春销往京、沪、广等地,珲春水产业在国内外闯出了品牌效应。

珲春禾合海鲜大市场总经理王金东,是珲春较早从事对俄海产品贸易的进口商。“这两年,我们通过勘察加—扎鲁比诺—珲春航线共进口鲜活帝王蟹3000多吨,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运50多吨。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勘察加半岛的帝王蟹品质上乘,十分受欢迎,行情好的时候,50多吨帝王蟹当天就能全部售出。”王金东说。

王金东表示,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固定客户群,在中国香港、台湾及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开辟了市场。公司月进口量达到200余吨,并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今年,该公司打算在珲春建设超低温冷库和螃蟹加工厂,并成立自己的跨境运输物流公司,自主承揽货物运输。

近海不靠海的“无中生有”,让珲春市的“海鲜经济”日渐红火。

2015年,全市海产品年加工量17万吨,冷冻仓储能力达到17万吨,全年实现产值58亿元。

2016年,全市海产品产值达87亿元,占珲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5%,进口量40万吨,带动5000多人就业。

2017年,预计年产值可达92亿元,进口量45万吨,带动8000多人就业。

“珲字号”水产品越发响亮,珲春水产业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2016年,盛海工贸、洪昊水产、大宸水产、兴阳水产等5家企业率先实现产品欧盟注册认证,成为全省首批通过欧盟批准注册的水产企业。获得韩国注册、俄罗斯注册、美国注册、欧盟注册、巴西注册、越南注册的水产企业也先后涌现,其产品畅销东北亚、东南亚及美国、西班牙、意大利、阿联酋、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珲字号”水产品已成为珲春市对外发展的靓丽名牌。

40年来,珲春从一座不知名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今天这座连接海内外的知名的开放城市,成为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北开放的新起点、我国面向东北亚国际合作的新门户,这座东北亚的明珠,正在焕发着璀璨的光芒,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大步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醉美珲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