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少年中國說——第二屆中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全國展演大會”上傳來好消息,經過激烈角逐,平度市選派的9名中小學生從來自全國的600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全部摘得名次獎牌,其中3人獲一等獎、5人獲二等獎、1人獲3等獎,總體獲獎成績爲青島各區市最佳。值得稱讚的是,9名獲獎的選手均來自該市同一所學校——平度雙語學校,一所有着13年辦學經驗的民辦私立學校。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中考,該校總平均分648分,爲平度市輸送出的優秀學生在前500名範圍內佔比約40%。這些優異的成績得益於平度雙語學校長期堅持的“健康教育”理念,該校秉承“厚德強體崇真知,惜時如金求卓越”的校訓,在教育事業上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成爲當地義務教育階段高水平素質教育的旗幟和標杆。

德爲先——小鴻鵠立下大志向

近年來,“熊孩子”不讓座、千里陪讀“小皇帝”、畢業“巨嬰”啃老以及校園欺凌等現象引起了家長的普遍擔憂,如何在教育改革中,切實改變重“智育”的單一培育模式,轉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平度雙語學校做了實驗性的探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該校的小學部,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班級安排方式。一般情況下,學校爲了便於統一管理,往往一層教學樓安排一個年級或級部,而這裏高低年級是交叉安排,相鄰的兩個高低年級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從日常就餐、衛生值日到社團(文體)活動,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學校裏都有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帶着。學生在團結協作中,首先養成了互幫互助的集體意識。“我們把‘厚德’放在第一位,學生來到學校首先要在精神層面上立德。”該校董事長王克峯從事教育工作和研究33年,在他的倡導下,學生每天晚自習都要走上講臺進行演講,演講可圍繞立志、助人、自省、孝順等方面不限主題,這不僅鍛鍊了學生德口語表達能力,更是一堂堂生動的德育課。再配合“學雷鋒日”“愛心義賣”“護鳥行動”等活動的開展,如此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學生的良好行爲品德逐漸成爲了內在“氣質”,一隻只“小鴻鵠”便早早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學生拾金不昧、主動禮讓等自覺行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稱讚,一封封表揚信就是學校德育成效最好的註腳。

體爲基——爲未來積攢健康資本

喜歡看抖音的朋友,或許前不久也爲一個場面震撼的“籃球操”短視頻送過小心心。當初上傳這視頻的老師也沒想到,學校運動會開幕式上一個普通的表演,竟然上了熱門,收穫了60萬+的點贊,自己抖音號也跟着“火”了一把。過去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新時代,健康的身體也是創造社會價值,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爲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的基礎和前提。爲此,平度雙語學校大力倡導“健康教育”,把鍛鍊學生健康的體魄放在了“智育”之前。

“乒乓球必修課是學校的一大特色。”王克峯介紹,不光是乒乓球全普及,在學校各年級新學期開始前都得再“軍訓”一次;凡學校舉辦的運動會,每一個學生都得通過表演、競技等多種形式參與其中,全面落實全員參與的“健康教育”理念。在平度雙語學校,這裏的塑膠體育場從材質到施工都是按國際一流標準建設,也從側面反映出學校對學生身體健康和體育運動的重視。足球、田徑、跳繩、拔河比賽、師生籃球賽等常規性體育單項比賽和社團每學期都會定期舉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這些活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王克峯認爲,運動是“玩”的一種方式,是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天性,也是關係到今後身體健康素質的關鍵。越來越多的家長看到了孩子身體體能的不斷增強,感冒生病的次數少了,性格也更加開朗活潑。

眼下,學校正在着手進行一項關於“學生運動與視力變化”的調查研究,爲全國青少年近視比率升高問題提供一線數據和資料。“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不愛運動,這是大問題。”根據王克峯多年來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孩子鍛鍊不足一方面會體弱多病,成人後幾乎無法彌補;另一方面,肥胖、近視問題增多;更重要的一點是,懶惰心理普遍,喫不了苦,意志力也不強,難於成才,也難於今後個人理想目標的實現,更遑論爲國家爲社會做貢獻。在校訓中,平度雙語把塑造學生健康體魄的“強體”放在第二位,並與“厚德”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健康教育觀”,對平度市教育理念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爲學生家長帶來了“育人成才”的新希望。

知爲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看平度雙語在德育、體育上搞得熱鬧非凡,有人提出了質疑:學生的本職在學習,整天搞些個活動,不如擠出來上課學知識。對這種看法,王克峯對此並不忙於解釋。根據近三年平度市的中考統計數據顯示,該校的重點高中達線率分別爲2015年的92.6%,2016年的94.3%和2017年的93.7%。也就是說在這個農村生源比例高達80%的學校裏,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結束後,每100個初中生中就有超過90人以上考入重點高中。在素質與知識的教育天平上,平度雙語學校顯然已經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

“學校驕人成績的取得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王克峯坦言,教育要遵循其自身的規律,學校開展的“健康教育”行動,就是順應了教育規律辦學,好成績是必然結果。去年以來,學校開發了一系列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雖然學生把在課堂“矇頭學習”的時間抽出一部分放在外出“遊歷”上,成績卻不降反升。一次學業水平測驗上有這樣一個小插曲,語文寫作題目是讓學生寫一篇“遊記”。閱卷老師們發現,全市絕大多數學校的學生都是附會課本、課外讀物或是憑想象下臆造文章,而有一批學生不約而同地寫到了有關黃河的遊記,並且描寫生動,語言流暢,妙趣橫生。後來才知道,這是平度雙語學校的學生在本學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次赴東營黃河口的研學活動,學生們親眼見到了課本中的黃河,實地有了感悟,筆下的文章自然而生動。

“外出研學,我們也有壓力,但這都不是因噎廢食、把孩子‘囚’在學校的理由。”對於組織學生定期赴外研學,王克峯有着育人育才的強烈責任感,這也是平度雙語學校與衆不同的魅力所在。提前把安全教育做紮實,聘請專業的旅行社團隊,安排專職教師跟團,學生自願報名,高額保險跟上,學校竭盡所能把所有隱患因素排除掉,責任擔起來,也要把學生研學堅持下來。今年,9名學生之所以能夠在少年中國說上斬獲9塊國字號獎牌,也確實有研學教育方式的一份功勞在裏面。

在採訪快結束時,在王克峯引領下參觀了學校,從教室無“橫樑”設計、根據樓層變換顏色的教室門,到宿舍衛生間的位置安排和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身高設計的高低不同的盥洗池,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每一處細節都蘊含着平度雙語“專心教育、用心辦學”的教育思維。“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用最樸素的話來打個比喻,學校是一個‘醃菜缸’。”王克峯闡述了他的“醃菜缸”辦學理念,學校好比醃菜缸,學生好比各種蔬菜,要想醃出好鹹菜,醃菜缸的微生物環境起到了發酵催化的重要作用,直接決定了鹹菜的質量。而平度雙語學校正如一個鹹菜缸,我們或大膽改革、或小心翼翼,就是要打造好這微生物環境。其實,爲什麼只有茅臺鎮才能釀出茅臺?爲什麼只有大澤山出的葡萄更好喫?都是一個道理,一所學校必須要建立良好的“小環境、小氣候”,唯有如此,從優秀校園中走出去的纔是具有特色、品學兼有的好學生。這或許就是平度雙語——一所的民辦私立學校,一直可以領跑平度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祕密吧。

記者 馬立瑜 通訊員 王子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