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华夏大地上涌现出许多名将能臣,各路诸侯麾下几乎都有不世出的大才,构成了这么一场“隋唐演义”。有趣的是,隋唐时期就好似《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许多情节一样,发生过一些一模一样的故事,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这个。
徐茂公李𪟝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和卫国公李靖并列的名将,他不像李靖功成身退,而是继续出将入相,为李世民建功立业。李世民也很器重这位忠心耿耿的臣下,为了能够压榨徐茂公的剩余劳动力,让他对自己的儿子也继续周道服务下去,李世民不惜将徐茂公贬谪到地方,再由李治将其提拔回朝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徐茂公对李治感恩戴德,更加忠心。
按理说,徐茂公这样的三朝重臣(还有李渊这一代)在唐朝绝对可以屹立不倒了,只要皇帝姓李,徐茂公家族就能够安然无恙,永享荣华富贵。可徐茂公本人很是忧虑,他在弥留之际对自己的弟弟说道:“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想与你诀别之余,还得嘱托你一些事情。你不要哭,听我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辛苦苦建成家业,也希望把家业传给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败家荡尽。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恶人的,立即打死,然后告诉我。”
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当年三足鼎立之时,吴国的诸葛瑾也曾有过这样的一番类似言论。诸葛瑾之于孙权,虽没有徐茂公之于李世民般的重要,可在吴国的地位是相差不多的。家族鼎盛之时,诸葛瑾同样担心起了自己的后代,尤其是那个叫做诸葛恪的家伙。他人虽然聪明,可太会惹事生非了,一旦“误入歧途”,只怕会将整个家族都推入深渊。
那么,徐茂公家族的“诸葛恪”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做徐敬业,是徐茂公的孙子。这孩子几乎是诸葛恪的翻版,不仅打小聪明,且为人自负,不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不过没关系,有能力又有家族背景的徐敬业依旧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李治时期,地方发生了一起叛乱事件,徐敬业奉命领兵平叛,结果他的方法让一众人等大跌眼镜。
徐敬业到了地方,首先做的不是勘察地形,调兵遣将,而是把自己带来的兵马都丢在营地内,自己带着两个侍卫就跑去了敌军大本营。徐敬业这是要不战而降吗?不,这家伙“师承”诸葛亮,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这些造反的人。
这般功绩,徐家日后定然是由徐敬业来支撑了。也正是因此徐茂公才心生忧虑:“敬业办的这件事换我去也不可能办到,但是,我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将来我百年之后,这个孩子恐怕会给我们家族带来祸事,可提早防范,欲除之。”徐茂公大概认为,这样赌博式的平叛方法是极为不合适的,官军拥有绝对的实力可以平叛,没必要效仿武侯做一番口舌之争。况且,这样的事情难免会遭到朝廷的猜忌,让人以为徐敬业和贼人有所勾结。因此,徐敬业这件事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他出了个大风头罢了。
徐茂公百年之后,他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唐高宗李治驾崩之后,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徐敬业身为李家忠臣,如何能够改弦易辙,投靠到武家帐下?可是,武则天已然成势,连狄仁杰这样的阁老也不敢贸然行事,纵使要恢复李唐江山,也要徐徐图之。可徐敬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自己占大义,能够集结一部分兵马,用大唐旗帜号召百姓跟随,便是得到天时地利人和。于是,徐敬业起兵反武,最终兵败被杀,不了了之。可怜徐茂公,人在黄土中埋了许久之后,还会被孙子牵连。尸体都让人给挖了出来丢到荒野之外。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