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華夏大地上湧現出許多名將能臣,各路諸侯麾下幾乎都有不世出的大才,構成了這麼一場“隋唐演義”。有趣的是,隋唐時期就好似《三國演義》這本書中的許多情節一樣,發生過一些一模一樣的故事,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個。
徐茂公李勣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和衛國公李靖並列的名將,他不像李靖功成身退,而是繼續出將入相,爲李世民建功立業。李世民也很器重這位忠心耿耿的臣下,爲了能夠壓榨徐茂公的剩餘勞動力,讓他對自己的兒子也繼續周道服務下去,李世民不惜將徐茂公貶謫到地方,再由李治將其提拔回朝廷。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徐茂公對李治感恩戴德,更加忠心。
按理說,徐茂公這樣的三朝重臣(還有李淵這一代)在唐朝絕對可以屹立不倒了,只要皇帝姓李,徐茂公家族就能夠安然無恙,永享榮華富貴。可徐茂公本人很是憂慮,他在彌留之際對自己的弟弟說道:“我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想與你訣別之餘,還得囑託你一些事情。你不要哭,聽我立規矩。我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辛苦苦建成家業,也希望把家業傳給後輩子孫,結果都被愚蠢的兒子敗家蕩盡。我有這些犬子,要託付給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軌、交結惡人的,立即打死,然後告訴我。”
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當年三足鼎立之時,吳國的諸葛瑾也曾有過這樣的一番類似言論。諸葛瑾之於孫權,雖沒有徐茂公之於李世民般的重要,可在吳國的地位是相差不多的。家族鼎盛之時,諸葛瑾同樣擔心起了自己的後代,尤其是那個叫做諸葛恪的傢伙。他人雖然聰明,可太會惹事生非了,一旦“誤入歧途”,只怕會將整個家族都推入深淵。
那麼,徐茂公家族的“諸葛恪”是誰呢?他的名字叫做徐敬業,是徐茂公的孫子。這孩子幾乎是諸葛恪的翻版,不僅打小聰明,且爲人自負,不善於聽從他人的建議。不過沒關係,有能力又有家族背景的徐敬業依舊可以做出一番事業:李治時期,地方發生了一起叛亂事件,徐敬業奉命領兵平叛,結果他的方法讓一衆人等大跌眼鏡。
徐敬業到了地方,首先做的不是勘察地形,調兵遣將,而是把自己帶來的兵馬都丟在營地內,自己帶着兩個侍衛就跑去了敵軍大本營。徐敬業這是要不戰而降嗎?不,這傢伙“師承”諸葛亮,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就勸降了這些造反的人。
這般功績,徐家日後定然是由徐敬業來支撐了。也正是因此徐茂公才心生憂慮:“敬業辦的這件事換我去也不可能辦到,但是,我是絕對不會這麼做的,將來我百年之後,這個孩子恐怕會給我們家族帶來禍事,可提早防範,欲除之。”徐茂公大概認爲,這樣賭博式的平叛方法是極爲不合適的,官軍擁有絕對的實力可以平叛,沒必要效仿武侯做一番口舌之爭。況且,這樣的事情難免會遭到朝廷的猜忌,讓人以爲徐敬業和賊人有所勾結。因此,徐敬業這件事的唯一好處,就是讓他出了個大風頭罷了。
徐茂公百年之後,他擔心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唐高宗李治駕崩之後,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爲周。徐敬業身爲李家忠臣,如何能夠改弦易轍,投靠到武家帳下?可是,武則天已然成勢,連狄仁傑這樣的閣老也不敢貿然行事,縱使要恢復李唐江山,也要徐徐圖之。可徐敬業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認爲自己佔大義,能夠集結一部分兵馬,用大唐旗幟號召百姓跟隨,便是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於是,徐敬業起兵反武,最終兵敗被殺,不了了之。可憐徐茂公,人在黃土中埋了許久之後,還會被孫子牽連。屍體都讓人給挖了出來丟到荒野之外。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