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本第一回的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对于“甲午八日”红学界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抄书者笔误,应是“甲午八月”,但是,批语中“日”字写得非常清楚,“日”就是“日”,不可能是“月”。还有人认为应是“甲申八月”,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为了和“曹雪芹”的卒年相对应。很多人理解不了“甲午八日”含义,不惜篡改批书人的原意。

       笔者认为:“甲午”不是指年份,而是指月份,“甲午”月的第八日,就是“甲午八日”嘛。那么,它是哪一年的“甲午”月第八日呢?

       干支历法中每隔五年,会出现甲午月,一般是在农历的四至五月。下面是康熙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一年甲午月第八日对应的农历的日子: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三。

       康熙五十年:(1711年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

       康熙六十年:(172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九日。

       雍正四年: (172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四日。

       雍正九年:(173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九日。

       乾隆一年:(173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日。

       乾隆六年:(174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一日。

       乾隆十一年:(1746年6月13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

       乾隆十六年:(175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二十日。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六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一日。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七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一日。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十八日。

       经过对比筛选,与“甲午八日”对应的日子只有两个在小说中重点提到过,并且是红学界极感兴趣的日子。一个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三,另一个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什么这两个日子特别重要?因为:

       第一,小说第二十七回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很多红学专家对“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句话极感兴趣,认为这句话隐写了作者的生日,于是,纷纷上阵,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来验证“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日就是作者曹雪芹的生日。

       第二,小说中薛蟠的生日就是五月初三,这是康熙年间的废太子胤礽的生日,有红学家论证曹雪芹的生日是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三,但是,“甲午八日”所对应的是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初三,康熙五十四年没有甲午月。因此,“甲午八日”不是指“五月初三”。

       笔者认为,甲午八日指的就是四月二十六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很多红学家论证“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就是作者的生日,此说也有道理,这个日子的确隐写了一个人的生日,但他不是作者,而是另一个重要人物“脂砚斋”,而“脂砚斋”就是那拉皇后的儿子永璂。因此,四月二十六日隐写的是永璂的生日。

       永璂是乾隆皇帝第十二子,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这也不是四月二十六日啊!对,当然不是。

       关键在于“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请注意:次日,是指明日,明日是四月二十六日,那么今日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所以,大观园的姑娘们早早就起来忙活了,“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姑娘们忙活的这一日,是“交芒种节的这日”,就是四月二十五日。如果姑娘们忙活的这日是四月二十六日,那就不能说“交芒种节的这日”,而应该说“芒种节的这日”。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四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在忙活,脂砚斋说:“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元春化身之一是那拉皇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她生下了十二皇子永璂,皇上兴高采烈,后宫里自然也一片欢欣鼓舞,纷纷呈礼庆祝。当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作者描写“交芒种节的这日”,大观园的姑娘们纷纷早起,个个忙活着,是说后宫的妃嫔们为皇后生子而庆贺。

       再看“未时交芒种节”,未:基本字义,相当于“没有”、“不曾”, “未时交芒种节”的意思是没有交芒种节这个时辰。那么多红学爱好者想方设法的去考证,都没有把“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时辰和四月二十六日对上,更无法和所谓的作者的生日对上。这说明什么?说明根本就没有“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时辰。

       第二十九回,贾母一行人奉元春旨意到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笑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皇上的后妃们一生下孩子,立刻会有奶妈抱去喂养,当然是不在家了。张道士只是说四月二十六日为遮天大王做圣诞,并没有说遮天大王生于四月二十六日。由此可见,永璂就是遮天大王,他出生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次日是四月二十六日,没有交芒种节这一时刻。张道士为遮天大王做圣诞,就是庆贺永璂的生日。

       在我看来,作者只不过是耍了个小小的文字游戏,目的是为了把永璂的生日隐写进小说里,而又不露出马脚。

       甲戌本上的“甲午八日”的批语肯定是畸笏叟——敦敏批的。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永璂在长期的压抑悲伤中不幸去世,年仅24岁。芒种节的第八日正是四月二十六日,敦敏批书时想起书中“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的描写,这里巧妙地隐写了永璂的生日“四月二十五日”。如今又恰逢四月二十六日,敦敏忆起脂砚斋——永琪,悲凉万分,于是,在乾隆四十一年甲午月的第八日,畸笏叟敦敏郑重的写上了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甲午八日泪笔。”

       笔者认为,这就是事实真相。

       “甲午八日”的批语充分证明,甲戌本的成书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一年以后,当时,小说尚未全部完成,但脂砚斋——永璂已不幸去世。敦敏批写这条批语的时间不一定是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也可能更晚。但他选择“甲午八日”批上这段话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前一天“四月二十五日”正是永璂的生日,这和小说中的描写巧妙地吻合在一起。

       笔者的某些结论也只是推论,并没有直接证据,而且也不可能找到直接证据。红学研究之所以出现各种说法,就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如果有直接证据的话,还用研究吗?但是,推论必须要合乎逻辑,必须形成证据推导的完整性。学术考证就像考古学一样,考古就是依据出土文物进行逻辑推导。例如,人类的起源,谁能证明人类是由猿变成的?唯一的根据,就是类人猿的头骨化石,其他所有原始人的故事和理论都是推导出来的。

       “曹家学”并非全无道理,因为以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领军的“曹家学”是以全本《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在后四十回中出现贾府被抄家,宝玉出家等情节,前八十回中也有曹寅写的戏《续琵琶》,贾府的富贵情景有些地方也与曹家相似。绝大多数读者看的都是全本《红楼梦》。所以,自然就接受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的说法。

       如果公平的说,《红楼梦》隐写了两部历史,前八十回写的是乾隆皇帝的情史,后四十回写的是曹家的部分历史。

       红学各派之所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是因为研究的版本不同。笔者是以前八十回版本为研究对象的。

       《红楼梦》内涵博大精深,作者堪称举世奇才,那一个个巧妙的布局、一层层诱人的陷阱、一座座神奇的迷宫、一首首精妙的诗赋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多少人深深陶醉在其中,终身不能自拔。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纵观大千世界,能有哪一部著作能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鄙人才疏学浅,只窥见其中的一部分秘密,很多谜团至今仍未解开。非常希望能和广大的红学爱好者一起继续探讨红楼之迷。

       本文由《新话红楼》作者张凯庆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