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1日,果殼舉辦的線下年度盛會“有意思博物館”物種日曆演講專場上,日曆娘邀請了七位物種日曆人氣作者,爲大家分享了超有意思的生物故事。

  爲了讓沒能趕到現場的小夥伴也能“聽”上演講,日曆娘特意用圖文形式爲大家整理了作者大大們的演講實錄,今天吸貓專業戶@巧巧老師將告訴大家,貓盟是如何“吸貓”的。

  貓盟,就是一起吸貓的聯盟嗎?

  演講嘉賓:巧巧

  大家好,我是巧巧,來自一起“吸貓”的聯盟。我們貓盟總共有五位正式員工,其中有三位是物種日曆的作者。我們也養貓,但更主要是在中國吸原生的12種野生貓科動物

  森林變多了,動物呢?

  首先認識一下跟貓一起生活在北京的野生動物,這是貉[hé],一丘之貉的“貉”。這是我們作爲自然愛好者,利用十年時間斷斷續續做的調查,影像數據由志願者團隊在2016年收集。

  這是果子狸,拍到它的時候我們特別興奮,因爲已經很久沒有拍到過了。

  這是西伯利亞狍[páo],拍到它也令我們像中了大獎一樣興奮。看到它,我們就有了看到豹子的希望——豹子的“菜單”上就有它。

  在這些影像記錄裏,我們發現了什麼呢?實際上,北京周邊的荒野特別有魅力,因爲它有很高的物種多樣性。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大傢伙們去哪裏了?

  如果大家查閱古籍就會知道,華北平原以前有狼也有熊,現在它們都沒有了,爲什麼?是因爲森林變少了嗎?

  爲此,貓盟的科學顧問大牛查閱了很多資料,並告訴我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目前北京的森林覆蓋率正是史上最高值。他給我的數據顯示,1949年北京森林覆蓋率爲3.2%;1973年京津冀三地的森林覆蓋率不到15%;到2017年,這個數字接近45%。

  雖然森林變多了,小型動物也還在,然而它們的數量並不夠多,很難支撐起這樣原生、完整的生態系統,大傢伙們也就漸漸變少了。

  可能很多非圈內人或非自然愛好者很難有切身的體會。我用會身邊的一些例子,進一步向大家說明。

  刺蝟和長耳鴞告訴我們的

  這是我們救助的刺蝟“燈燈”。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跟刺蝟打交道的經歷,微博上也常有人問:“我撿了一隻刺蝟,該怎麼辦?”當時我們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況。這隻刺蝟生病了,而且很小。撿回來第一天,陳老溼就說,我們一定要往“把它放歸野外”這條路上走。在救治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減少它與人類的接觸。我跟它在辦公室相處了三個月,除了它特別臭的味道,其實很難感受到它的存在。

  當我們放歸它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它健康了,但這麼大的北京似乎沒有什麼地方適合它落腳。我們不希望它到垃圾筒裏找喫的,也不希望它在小區裏跟貓咪搶貓糧,而是希望它像原生的刺蝟一樣,活在荒野裏。

  挑選放歸地點時,第一站我們選擇了通州運河森林公園。去到那裏我們發現,林下的地光禿禿的,沒有草也沒有果子,刺蝟活不了。

  第二站是北京東六環外的潮白河邊。以前那裏有很多荒地,然而這次我們發現,那裏建起了許多房子,刺蝟很有可能被誤殺,也可能找不到伴侶,於是作罷。

  我們在北京做了十年的自然愛好者,想到北五環到六環之間還有一片觀鳥自留地。我們覺得只能放歸到那裏,生境就是如下圖這個樣子,該有的都有,燈燈肯定能活得不錯。

  再舉一個例子。就在我們放歸燈燈的地方,當時有一片油松林,一個越冬的長耳鴞種羣正在那裏休息。

  長耳鴞曾是北京特別常見的貓頭鷹,有多常見呢?大家能看出下圖中有多少隻長耳鴞嗎?

  答案是四隻。

  曾經,國子監、天壇的大樹上都有很多長耳鴞,鼎盛時一棵樹上能有9~11只。很遺憾,這張照片拍攝於2009年11月。去年有一個朋友找陳老溼,陳老溼特別想顯擺自己小時候看鳥的地方,結果一打聽,去年長耳鴞沒有來。這是爲什麼?

  實際上,刺蝟、小型鳥類甚至還有猛禽,它們在北京的家其實正在退化

  我們想“帶豹回家”

  很多人都知道,貓盟於2017年發起了大計劃“修復荒野、帶豹回家”。首先,這個家要有一個“家的樣子”,最起碼,是有喫的地方

  下圖左邊這隻貓是貓盟當家小臭,右邊這只是老虎。

  養過貓或對貓科動物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不管大貓、小貓、家貓、野貓,相比魚,它們更愛喫肉。對於貓科動物來說,必須要有喫的東西,也就是有足夠的肉,它們才能活下去,比如野雞、野兔等都是豹貓這種野生貓科動物的食物。

  這兩張照片是2018年10月由觀鳥愛好者拍到的,第一張由@通州大好攝於密雲水庫,第二張由@方春攝於野鴨湖。其實北京有着非常不錯的豹貓種羣,小動物們能支撐起它們的存在。

  我們作爲“吸貓”聯盟,在中國關注着這麼多貓科動物,其中在華北山地主要關注豹和豹貓。

  我們常說,豹貓就是豹的小兄弟,它們在生境的選擇上非常類似,而且適應性都非常強,只要有點喫的就能活下來。但兩者在體型上有特別明顯的區別,對應“菜單”的大小也有不同。如果一隻豹貓需要松鼠、野兔,那豹子就需要狍子、野豬這樣較大型的獵物,才能滿足生活需求。

  爲什麼要“帶豹回家?”

  我們爲什麼要做“帶豹回家”?實際上,我們希望藉此使整個生態鏈變得完整,讓這個“家”重新成爲適合人也適合豹的家園。

  華北豹是豹的一個亞種,目前在太行山以南有比較穩定的種羣,而在太行山中部以北,現狀並不是特別樂觀。我們想做的不是在北京“空投”一些豹子,而是希望它們的種羣或者零星的個體能夠“點燃”太行山北部,讓這條生態廊道重新煥發出生機。這就是“帶豹回家”的意義。

  很多人聽到這個大計劃,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件事危不危險?這算不算‘引狼入室’?我的孩子還能獨自上街嗎?”這其實是多慮了。豹子看不上五環以內的地方,也不會和大家搶佔高速公路,它有自己的地盤

  來看一個例子。這是印度的國際大都市孟買,人口密度和北京差不多。其實是這張照片給了我最早的觸動,使我想要啓動這個大計劃。事實上就在二三十年前,北京的豹就曾在香山,如圖中那樣俯瞰我們的夜間燈火。這說明人與大型猛獸是有共存基礎的。對於華北豹來說,它的模式產地,就在北京,是實打實的“北京戶口”。

  圖片:National Geographic

  另一個例子。這是好萊塢,圖中的美洲獅叫“P22”,是當地的網紅,如果你去旅遊,一定能看到關於它的周邊產品。一個國際大都市有人、有錢真的不算什麼,如果能支撐起大型猛獸種羣存在,才真正說明做得很棒,才能保證上千萬人的生態福祉

  再說一個貓盟身邊的例子。我們在山西和順做了大約十年的華北豹保護工作。當地年紀40歲以上的村民可能或多或少都目擊過華北豹,而當地從來沒有一例豹喫人的例子。當地人都說,豹其實是君子,人不去傷害它,它也不會來傷害人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或許豹反而會想,“人類,到底危不危險”。

  成功的關鍵,在於你我

  最後一個問題,“帶豹回家”,能成功嗎?

  首先來了解一下,它的阻礙是什麼。我們看下圖這片人工林,它不在北京,但目前北京接近45%的森林覆蓋率裏,有很多林子都屬於這樣的人工成林。成林會有什麼問題?其實華北平原的生境主要是針闊混交林,動物有足夠的食物,而大大小小的動物都有喫的,豹子纔有東西喫。然而人工成林很難留下什麼動物,甚至連鳥都很少。這是主要的阻礙。

  圖片:Lombroso / wikimedia

  再來看一張十年前的老照片。圖中有一個獵套,曾經還套住過大貓老師的腳,如果被套住的是豹子,肯定就沒法掙脫了。雖然照片拍自十年前,但今天如果戶外愛好者走到山裏,還是能發現電網或盜獵的跡象。除了山西局部地區,華北平原喫野味和打獵的傳統其實“源遠流長”,直接限制了大型食草動物和猛獸的發展。

  如果這兩個問題得到解決,我們覺得,豹就能回家。因爲這裏就是它們原來的家,憑它們的本性,就能在擴散路上不斷往這裏靠近。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2年11月河北小五臺山,是地理上距離北京最近的一次豹的記錄。同期我們在北京做了調查,並沒有發現這隻豹的身影,很遺憾我們只能認爲這是一隻零星的豹個體,當地還沒有比較好的豹種羣。

  最後這張照片攝於2011年,大貓在找豹途中,在百花山眺望豹回家的路。這就是北京,有着上萬平方公里的山地面積,而鏡頭記錄的,也是豹回家的路。

  我們特別希望經過自己的努力,包括在座各位的關注、觀察,以及拒絕野味等等行動,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豹子沿着回家的路,重新回到沒有霧霾的北京。謝謝大家!

  本文是“有意思博物館”物種日曆專場演講實錄,圖文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巧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