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發現,趙先生投訴的網店仍然在售石柱蜂蜜。

同樣的圖片、同樣的名稱、同樣的產品,不同的網店賣家銷售,價格卻相差一倍。近日,趙先生就遇到這樣的蹊蹺事。

他告訴記者,自家公司在淘寶網上銷售石柱土蜂蜜,可誰知道,有網店原封不動地盜用圖片和版式設計用作其宣傳,並把蜂蜜價格抬高一倍,轉手賺差價。遇到這樣的“李鬼”網店,趙先生很無奈,事情究竟如何?記者調查了一下。

網店賣土蜂蜜遇仿冒品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聯繫上趙先生,42歲,重慶阿里浪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一年前,公司開始在淘寶網上銷售石柱土蜂蜜,授權銷售的網店只有兩家。

趙先生授權的正規網店,圖片都來自實拍。

今年10月初,趙先生接到顧客投訴,看了央視石柱土蜂蜜的報道後,在淘寶店鋪搜索,結果卻看花了眼。“土蜂蜜同圖同名,確是有不同的網店在賣,而且價格相差很大。”顧客懷疑有網店是冒充的。

“上網搜索一看,發現還真有這事。”趙先生說,這家仿冒網店名叫黑炭格特產,點開店鋪,銷售的兩款蜂蜜和自己公司的一模一樣,“宣傳用的圖片、名稱、設計文案完全照搬我們店鋪,只有價格和我們不一樣。”

仔細一看,這家“李鬼”網店宣傳語上還有多處常識錯誤,例如“石柱蜜”寫成“石柱密”,並把重慶石柱縣改成了四川石柱縣。

盜圖盜名轉手價格翻倍

趙先生告訴記者,這家“李鬼”網店銷售的蜂蜜價格比正規店鋪還要高,正規店鋪158/斤的土蜂蜜漲到288/斤,398元/斤的特級蜜漲到了399.8半斤,價格翻了一倍。

爲了一探究竟,公司客服小劉在“李鬼”網店下單了288元/斤的土蜂蜜。意想不到的是,對方立馬到公司正規店鋪下單了158/斤土蜂蜜,一轉手淨賺130元,並從石柱發貨。

“如果要是覺得石柱蜜好,想幫我賣,我其實很感謝,但這樣盜圖盜名,很容易誤導消費者,並且銷售的蜂蜜無法保證,最後受損的是我們公司。”趙先生說。

趙先生說,還有一些賣石柱土特產的店鋪,同樣是抄襲該公司的宣傳文案。一氣之下,他找到店家理論,可對方表示,只是個別圖片盜用,還辯稱店鋪沒有“嚴禁盜圖”等提醒字樣。

冒牌蜂蜜仍然在售

網店客服辯稱,只是盜用部分圖片。

6日,記者來到找到趙先生所說的“李鬼”網店,網店主要賣土特產,在商品欄裏看到“石柱土蜂蜜”仍然在售,跟正規店鋪蜂蜜比,宣傳圖片一模一樣,很難分辨出差別。

記者與該店客服取得聯繫,對方表示,店鋪的蜂蜜就是央視報道過的石柱農戶產土蜂蜜,並保證從石柱發貨。當記者詢問關於網店盜圖盜名和轉手倒賣一事,對方則拒絕回答。

趙先生告訴記者,對於網店打着正規店的招牌,並盜圖盜名一事,已經影響到公司的聲譽,已經收集好全部證據,並提交相關素材向淘寶公司舉報該店鋪。

淘寶官方客服向記者表示,已收到相關材料,但網店盜用文字圖片等很難界定是否侵權,只好駁回趙先生的投訴。記者瞭解到,經過公司和網店溝通,部分網店已主動撤換盜用的宣傳圖片和名稱。

做好防僞認證爲農產品護航

趙先生告訴記者,公司銷售石柱土蜂蜜,爲石柱農副產品拓寬市場原本是好事,然而隨着名聲漸響,網絡平臺上開始出現了各種假冒的產品,“李逵”遭上“李鬼”的事經常出現,這讓農副產品銷售很“受傷”,也嚴重影響到農副產品的聲譽和銷售價格。“有時尷尬得連我們都沒法解釋誰真誰假,只好到農戶家拍一些短視頻和圖片,來向消費者證明,但效果一般。”

重慶本土一電商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網絡銷售農副產品,技術門檻低,很難界定標準,成爲企業營銷的短板和軟肋,“企業只有做好防僞認證,纔能有效爲農副產品保駕護航。”此外,還需嚴把質量標準,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副產品生產過程實現有源可追,確保質量安全。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郎建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