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在喫什麼?給我也喫一口好嗎?

孩子在喫東西,媽媽跟孩子撒嬌:“你在喫什麼呀?給我也喫一口好不好?”

當孩子猶豫或拒絕了,媽媽說:“咦,這麼小氣啊……”,

孩子最終還是把手裏的食物伸過來,結果媽媽笑着說:“媽媽不喫,就是看看你肯不肯給媽媽喫,我家寶寶是個懂分享的好孩子,真棒!”

也許你覺得你只是和孩子開玩笑,但孩子會當真,你的拒絕會使孩子失去判斷力。

這樣的行爲也無法培養孩子分享的意識,只會讓孩子誤解,原來大人只是要我做出分享的動作,而不是真的想要這樣東西。

建議做法:孩子分享給你的時候,一定不要拒絕,然後誇獎孩子:“謝謝你,你真大方。”

02

這個桌子怎麼那麼壞?別哭,奶奶幫你打它!

小傢伙喜歡在屋裏跑,撞到桌子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

奶奶立馬抱起孩子,摟在懷裏連聲哄:“寶貝別哭,誰撞倒我家寶貝的?奶奶幫你打它!”

然後還真就爲了哄孩子開心,伸出手拍了桌角幾下,然後對孩子說:“你看,奶奶幫你教訓它了,看它以後還敢欺負我家寶貝麼!”

你可曾想過,明明是孩子撞了桌子,卻把錯誤歸結到桌子身上,讓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遷怒別人,不懂得寬容和自省。

從小就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你還指望他能成爲一個謙謙有禮、待人大度的人嗎?

建議做法:如果不嚴重,家長大可不必驚慌失措。

而是溫柔地過去幫他揉揉,告訴他:“沒事,揉揉就好了。”

等孩子情緒穩定了,還可以告訴孩子:“小桌子被你撞了,它也會疼的,咱們也幫它揉揉好不好?”

03

這個玩具不是這樣玩的,我來教你。

孩子有了新玩具,很開心的這邊戳戳,那邊弄弄。

媽媽在一邊看着更着急,巴不得孩子一分鐘就完全學會了,尤其是看到孩子操作錯誤或者玩法不對的時候,也許會說:“錯了錯了,這個玩具不是這樣玩的,媽媽教你吧!”

你一句錯了,孩子瞬間就有了挫敗感。

玩具不就是用來玩的嗎?那爲什麼一定要講究那麼多的規則呢?

孩子的思維遠比大人富有想象力,而且不受任何慣性思維的約束,讓他安靜地一個人認真研究,興許還真能玩出不少新花樣呢?

而且,自己研究出來總比被人手把手教會更有成就感,不是嗎?

建議做法:讓孩子儘量嘗試自己玩,他需要你幫助的時候再耐心指導就行了。

孩子即使方法錯了,也不必直接說“你錯了”,而是委婉說“其實也可以這樣玩呢?”,引起孩子興趣後再演示給孩子看。

04

媽媽不讓你喫,我們偷偷喫。

爲了防止蛀牙,媽媽規定孩子不能喫糖,爺爺偷偷塞一包給孩子討孩子開心,說:“媽媽不讓你喫,我們偷偷喫,千萬別告訴媽媽是我給你的哦。”

被發現了,還主動站出來袒護孩子,“是我讓他喫的,怎麼了。”媽媽總不能懲罰長輩吧。

對待孩子的教育,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致戰線,而且必須有一個人是有着絕對的主導權的。

如果媽媽已經給孩子制定了規矩,那麼其他人最好不要輕易破壞,這樣不但教會孩子撒謊,而且也會對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造成影響。

建議做法:不要破壞給孩子制定好的規矩,如果孩子趁着媽媽不在想要破壞規則,可以對孩子說:“你問過媽媽了嗎?媽媽同意嗎?”然後溫柔制止。

如果孩子不依不饒,只要不是原則問題,也可以嘗試和媽媽聯繫,幫着孩子一起徵得媽媽的同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