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 知古通今 | 週二 · 牧夫專欄

週三 · 太空探索 | 週四 · 觀測指南

週五 · 深空探測 | 週六 · 茶餘星話 | 週日 · 天文周曆

天文學從最開始的天文觀測、制定曆法,發展到如今涵蓋衆多的學科,諸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等等等等。比如我們既觀測火星,計算它的軌道週期;又會發射探測器,去分析它的大氣構成、土壤成分;去尋找上面是否有生命;分析研究人類是否有可能定居火星;甚

我們還會拍攝關於火星的科幻電影。

上述這一切都是廣義的天文學的範疇。而我們撰寫天文學的科普文章,自然也會涉及到上述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們就從離我們最近的天體說起,那就是月亮,我們幾乎天天都能看到的巨大天體。

北半球所見滿月標準照

Credit: Gregory H. Revera

由於月亮離我們如此之近,肉眼就能觀測到許多的細節,自然古今中外就有了無數的關於月亮的描述。“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讀到這一句詩,你會覺得詩人用前半句描寫月亮,然而閱讀完此文,你會發現後半句亦與月亮有緊密的關係。

月相

關於月亮,最直觀的天文現象便是月相,所謂月有陰晴圓缺。然而月相到底是怎樣的,又爲何是這樣,你有想過嗎?

小學的地理課本上就告訴過我們:上弦月前半夜出現在西部天空,月面朝西;下弦月後半夜出現在東部天空,月面朝東。甚至爲了便於記憶,還有老師總結出上上西西,下下東東。然而死記硬背顯然不是學習知識的好方法,這樣的概括也未免過於粗糙。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首先,首先我們知道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月亮發光的部分是由太陽照亮。由於太陽離的較遠,可以看作是平行光,因此月球被照亮的,永遠只有半球。

月球、地球和太陽三者運行軌道的特徵,導致月球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的時刻每日皆不相同。

月相示意圖,請放大觀看

Credit: HeshamGalal.com

如果黃昏(至前半夜)時你看到月亮,那麼月球反光的一面,必然是朝西的那一面,也就是太陽落山的方向。而如果是清晨(包括後半夜)看到的月亮,反光面便是朝東。

月亮和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如果越近(夾角越小),我們能看到的發亮的部分就越小,最極端情況就是初一我們完全看不到月亮,這個時候月球、地球、太陽三者在一條直線,月球夾在中間。正午時刻月球正在我們的頭頂上空,太陽照亮的月球的那一面我們完全看不到。而太陽和月球的夾角越大,我們能看到發光的部分就越大,極端的情況就是十五的滿月。此時太陽和月球分列地球兩側,因此我們整夜都能看到渾圓的月亮。對了,其實月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每年八月十五賞月,總是有預報告知幾時幾刻月亮最圓,這也是是天文計算的結果。

觀看動態請前往:

http://www.iwant2study.org/lookangejss/02_newtonianmechanics_7gravity/ejss_model_gravity01/gravity01_Simulation.xhtml

關於月相,還有一些人們不太注意的細節:

1、新月快要落山的時候,如果天氣十分晴朗,肉眼完全能夠看到月球陰影部分。

2、月相的形狀,跟月全食每個階段的變化規律相同麼?

不變的面孔

說完月相,我們再來聊一聊月亮的另外一個特徵,月相不管怎麼變化,我們看到的月亮總是同樣的一面(由於地球直徑較大引起的視差,實際能看到的區域約爲月球表面的59%)。

這是怎麼造成的呢?書本上給我們的答案是:月球的自轉和公轉週期是一致的。進一步追問你會得到這是潮汐作用的結果(潮汐鎖定)。

潮汐這個名詞,聽上去應該跟潮漲潮落有關,但是和月球的自轉、公轉週期有什麼關係呢?

潮汐鎖定

潮汐一詞的來源,確實與潮水有關,潮水漲落是潮汐力的結果。那什麼是潮汐力呢?

這要從萬有引力說起(what does gravity do?):當我們計算引力時,會把兩個互相吸引的天體視爲質點,即忽略天體的直徑。然而當兩個天體距離足夠近時,其直徑與天體之間的距離便不可忽略。

回到地月系統,地球直徑約13,000km,而地月球心距約384,000km。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可知,地球每一點受到的月球引力皆不相同,面向月球的區域(簡稱正面)引力遠大於背朝月球的區域。這種引力的不同會將正面拉的隆起,背面推向地心。幸好地球表面大部分區域被海洋覆蓋,而海水又比岩石容易拉扯變形的多,因此海水便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潮漲潮落。

當然,實際情況比這個要複雜一些,如下圖所示:

潮汐力示意圖

Credit: NOAA.gov

地球上面向月球的區域和背朝月球的區域,都會有幅度較大的潮水。

同理,月球也會在地球的潮汐作用下,產生變化。不幸的是月球表面並沒有可供撕扯的海水,被撕扯便是月球自己。

起初,月球自轉速度大於公轉速度,因此其面向地球的區域一直在變化。而面向地球的區域在潮汐力作用下發生隆起,隆起的位置不斷變化。這就對月球產生了如下影響:

1、月球內部岩石之間產生摩擦

2、月球的質心不斷變化

於是月球的轉動動能,逐漸轉變成了岩石之間摩擦的熱能,月球自轉速度越來越慢,直至與公轉速度一致,不再發生岩石摩擦,達到穩定狀態——形成潮汐鎖定。

就像這樣:

圖配錯了,應該是這樣:

潮汐鎖定的月球(左側)

Credit: Stigmatella aurantiaca

或許你會問,地球會不會被太陽潮汐鎖定呢?

答案是,在地球被死去的太陽吞噬之前都不會。幸好地球未被鎖定,否則一半地球永如白晝,而另一半則是無邊的黑暗。

月球的形成

關於月球的形成,有若干種猜測,其中認同度最高的是大碰撞假說(Giant-Impact Hypothesis)。

這種理論認爲:約45億年前,一個體積如火星大小的天體(被命名爲Theia,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Selene的母親)撞向地球。通過分析月球岩石樣本,科學家認爲兩個星體遭遇了正面碰撞,導致二者的成分充分混合。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幾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個環,再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支持這種假說的證據有:

1、地球、月球自轉的傾角類似

2、通過分析月球岩石樣本,發現其表面曾經是熔岩狀態

3、月球的鐵核相對較小

4、月球的密度比地球小

5、在其他星系中觀測到類似的碰撞,並形成環狀殘骸

6、碰撞假說與太陽系形成的主流理論吻合

7、地月岩石中的穩定同位素比值完全一致,意味着二者同源。

正面撞擊導致二者充分融合,並拋出殘骸

月球形成過程的GIH假說

貌似地球也曾經有個漂亮的環

最新發現

近年,科學家在月球南北極區域的環形山內部發現了冰,這爲人類建立長期月球基地創造了條件。

而對於月球水冰的開採。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仍舊是月球水冰的形態,開採月球水冰的方式取決於它們的具體形態。佛羅里達太空研究所的行星學家梅特澤格說:“我們不知道月球水冰的主要形態究竟是‘髒雪’還是混雜在幹表皮土中的碎石大小的純冰塊,又或者以其它形式存在。我們需要派遣月球車進行勘察和鑽探,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項旨在確定月球水資源分佈及儲量的低成本任務,以及一項新研發的開採技術。這項技術被稱之爲“熱力開採法”,能夠將月球水冰轉化成火箭燃料。

所謂熱力開採法,就是在月球隕坑附近的永久光照區部署多個萬向反射鏡,通過反射陽光來照射隕坑加熱水冰。通過控制發射鏡的角度來控制水開採的速度。

開採水冰示意圖

如果我們能夠就地取材,便可大幅提高月球探索的效率,包括建造永久的月球基地。

太空企業家羅伯特·畢格羅(左)與工程師討論月球基地的佈局規劃

這一切或許並不遙遠,NASA要重返月球,而中國和印度也都在計劃着載人登月任務!

作者:趙琨 | 校對:周寅軍

編排:趙琨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專欄打賞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微信號:astronomycn

從上圖可以看到,月食的陰影區變化,與月相變化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月球自己的影子,而後者是地球的影子,影子的直徑明顯大於月球的直徑。

謝謝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