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十三萬大軍攻打江淮屏障——睢[suī]陽城(今屬河南商丘睢陽區),真源(河南鹿邑)令張巡奉命馳援睢陽太守許遠,當時他手下只有三千士兵,三百匹戰馬,雙方兵力懸殊。

當初,張巡曾指揮將士在某一天,連續擊退叛軍的二十多次進攻,士氣不衰。

睢陽太守許遠自知才能不如張巡,與衆將推舉張巡爲主帥,許遠負責籌集糧草等軍需物資。

張巡首先除掉了打算和叛軍勾結投降的田秀榮,而後激勵將士主動出擊,擊退叛軍,取得勝利,繳獲大量的車馬牛羊,張巡把戰利品分給將士,自己分毫不取。

睢陽大捷傳到朝廷,張巡升任御史中丞,許遠升任侍御史。


當年五月,麥熟季節,叛軍在城外收割小麥補充軍糧,張巡發現後,集結將士,擂鼓佯裝出擊的樣子。

叛軍立即停止收割,準備迎戰,張巡又停止了擊鼓,命將士休息,叛軍以爲唐軍也不過如此,於是放鬆了警惕,繼續收割麥子。

張巡抓住戰機,命部將南霽雲率軍衝擊叛軍大營,斬殺猝不及防的叛軍士兵。

與此同時,有叛將率一千騎兵攻至城門下勸降,張巡在城上搭話,暗中派數十壯士手持強弩、鐵鉤、陌刀從城頭吊下,潛入沒有水的護城壕,趁着叛軍毫無防備,突然出襲,叛軍陣腳大亂,損兵折將。

《新唐書》記載:“初,睢陽穀六萬斛,可支一歲,而巨發其半餫[yùn]濮陽、濟陰,遠固爭,不聽。濟陰得糧即叛。至是食盡,士日賦米一勺,齕[hé咬]木皮、煮紙而食,才千餘人,皆癯劣不能彀,救兵不至……”

當初,睢陽尚有六萬斛穀子,足可支撐一年。

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奉命調撥糧米給濮陽、濟陰,太守許遠據理力爭,不同意撥糧,李巨不聽,結果濟陰守將得到糧食就投降了叛軍。

七月,睢陽城糧草殆盡,每個士兵每天只能分一勺米,啃下樹皮、摻一些紙合在一起煮食。剩下的一千多人大多瘦弱無力,拉不開弓,而且一直沒有援兵。

叛軍得知消息,以雲梯爬城,奮力強攻,張巡命士兵以長鐵鉤頂翻雲梯,然後放火焚燒雲梯,叛軍敗退。


不久,叛軍改用木馬、鉤車攻城,守軍以石塊一通猛砸,叛軍又一次失敗了。

叛軍索性停止攻城,開始圍着城挖壕溝,外面加築柵欄,爲長期圍困睢陽做準備,企圖把城內的守軍和百姓活活餓死。

守城的士兵大多餓死,活下來的也都是傷病無力,奄奄一息。

張巡殺掉了自己的愛妾,煮熟分給衆將士喫,“坐者皆泣”,張巡逼着他們喫。

許遠也開始殺掉“奴僮以哺卒”,後來,開始“羅雀掘鼠”喫,煮鎧甲、弓弩上的皮子喫,能喫的幾乎都喫光了。

再後來,“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三萬。”

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虢王李巨的河南節度使一職,率軍駐守臨淮,宰相房管任命許叔冀爲御史大夫駐軍彭城,用以牽制賀蘭進明,使其不敢分兵救援張巡,各路唐軍都持觀望態度,無人去馳援睢陽。


十月初九,守軍因傷病、飢餓,已經徹底喪失了戰鬥力,叛軍開始全力攻城,睢陽被攻陷,張巡、許遠等三十六人同時被捕,叛軍將領尹子琦勸降,張巡等誓死不降。

尹子琦被張巡等人的氣節所折服,但最終還是將他們全部殺害。

張巡、許遠等人在糧草匱乏,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守了十個月,前後與叛軍交戰四百餘次,斬殺叛軍將領二十餘人、士兵一萬兩千人,遏制了叛軍繼續向南侵犯的戰略意圖,確保了大唐東南方的安定。

張巡遇害時年僅四十九歲,其“食盡而食人”,當時在朝廷引發爭議,其友人李翰上表唐肅宗,極力維護張巡,認爲張巡“功大於過”,唐肅宗表示認可,於是追贈張巡爲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