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80後、90後來說,人人網是一個裝滿了青春回憶的鐵皮盒,哪怕在角落裏蒙塵許久,也能僅憑匆匆一眼,瞬間喚醒曾經的那份少年情懷。

這些天來,一篇名爲《13年後重新登陸人人網,你會看到你青春的截止日期》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很多老用戶紛紛循着依稀的記憶,在幾次失敗的嘗試之後,終於找回當年爛熟於心的賬號密碼,結果卻不免大失所望——當年的那個人人網早已不復存在,曾經寫滿青春心事的“新鮮事”已無跡可尋,主頁儼然成了紅人主播們爭奇鬥豔的“秀場”,顯得過於喧囂,又過於落寞。

曾經的人人網首頁

現在的人人網主頁

面目全非的人人網,讓老用戶深感青春被“糟蹋”,卻又無論如何讓人討厭不起來。幾乎每個人都明白,滿屏的網紅主播頭像背後,是這個曾經頂着“中國Facebook”光環的互聯網產品,無可奈何的求生欲。

8月5日,人人網CEO陳一舟對刷屏文章作出回應,他表示,關於人人網的青春回憶貼每年都有,大家都珍惜自己青春的回憶,人人網又何嘗不懷念曾經的輝煌。但是,回到過去已經不可能。

他坦言,轉型做直播實屬無奈之舉,是“爲了活命”,爲了有“有足夠的錢買存儲和帶寬”,來保存“大家的青蔥記憶”,只要“作爲一個產品活下來,人人網就有新的機會”。而好消息是,今年的第四季度或明年的第一季度,人人網即將扭虧爲盈。屆時,盈利之後的人人網可以毫不猶豫地把純利投入到社交產品的研發上,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是一次公開的徵詢,關於人人網的未來,陳一舟說他想聽聽新老用戶的意見:“人人網的明天,由你定!”

擺在人人網面前的,依然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轉型之路。如果說人人網曾經是社羣社交3.0時代的標杆產品,現如今的社羣經濟早已走到了4.0時代。

最初的互聯網社羣,是平臺化的野蠻生長,比如天涯社區、百度貼吧;後來,社羣發展到2.0時代,標籤化的定向養成讓具有共同屬性的人羣在虛擬時空裏聚集起來,比如校友羣、書友羣等等;如果說社羣3.0是線上線下融合,社羣4.0就是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爲線上線下賦能,從簡單的信息流,到興趣流,再到價值流。比如7月內測上線的社羣社交APP“我鴿”,做的正是價值社交,讓社交回歸身邊,迴歸價值。

正如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蘇珊·平克(Susan Pinker)在《村落效應——爲什麼在線時代,我們必須面對面重新連接》一書中所論證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村落”,你可以和自己認識的人在你生活的地方一起創造出“村落效應”,唯有實時的、面對面的互動能使人獲得真正的歸屬感。而校園,恰恰是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村落”。在這個“村落”裏,更爲細分的真實社交場景無處不在,自習室、圖書館、寢室,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社交網絡,讓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水到渠成。

但回顧人人網的發展歷程,隨着老用戶紛紛揮別校園,也隨着決策者的野心從“校內”膨脹爲“人人”,反而丟棄了校園場景難能可貴的“村落”優勢,從線上線下融合的社羣3.0,退化爲標籤化的線上社羣2.0,最終泯然於衆人。

互聯網必須經歷一場聲勢浩大的“還原”,把人從線上“還原”到線下,也把線上社交“還原”成面對面交流,這一趨勢可以被理解爲社羣的下沉。仍以前文中提及的社羣社交APP“我鴿”爲例,即是依託於寫字樓、社區、校園、旅途等真實場景,讓用戶實現線上相識、線下社交(OMO:Online Merge Offline),迴歸當時當地當人,發現、挖掘、放大、變現身邊社交價值,實現“一公里內無難事”,驅使用戶做有趣、有利、有用、有愛、有面的事,從根本上提升社交效率,降低社交成本,增加社交頻次。

作爲復華集團旗下人文互聯網創投平臺——北京夢想未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首批投資、孵化的人文互聯網產品,“我鴿”的出現順應了互聯網下半場——人文互聯網的趨勢潮流。唯有在社羣下沉中不斷尋找突破、重構鏈接,迴歸“村落”,迴歸人的生活本質,才能對抗社會原子化進程中的持續疏離、持續碎片化,讓人羣重獲歸屬感,讓良好運行的社羣生態持續爲個體輸送“養分”,最終達成社羣成員的自我實現,不斷髮現、挖掘、放大、變現每一個人的價值。

迴歸與還原,或許也應當成爲人人網的突圍方向之一。

------

夢想未來,我就是未來!

夢Sir說,和你一起聊聊未來,下期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