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觀瀾岱頂觀海——明山東左布政使張欽

在趵突泉觀瀾亭西,有石碑一方,上書“觀瀾”二大字,爲明嘉靖十四年(1535)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所書。無獨有偶,在泰山也有一方石碑,上書“觀海”二大字,該碑原立於岱頂,後移到山下岱廟內。“觀海”碑與“觀瀾”碑上的書法如出一轍,同爲嘉靖十四年張欽所書。與“觀瀾”碑無上下款識不同的是,“觀海”碑的兩側刻有時任山東提學道僉事葉份所書的跋語六行,其跋語如下。

昔顏、柳以善書鳴唐,至今稱之必曰“顏筋柳骨”。然魯公以忠烈顯,公權以正諫著,炳琅宇宙,豈徒以其書耶。心齋張公,曩爲御史守關,武皇北狩,抗疏迴鑾,風采凝然,匹休往哲。平生究心字學,尤善大書。當其濡毫伸紙,氣定神閒,得心應手,端嚴遒勁,蓋有出於顏、柳之外者。然世方以茂節高勳佔公大受,而遊情楮墨,公固以爲藝成而下矣。頃者,公書“觀海’二大字,鐫諸泰山之崖,其字畫之妙,如吾前所云。噫,字,心畫也!。公宏中肆外,惟變所適,允所至焉。海岱爭崇深,可也,然亦有巖巖氣象,而難於爲水者邪。嘉靖乙未歲夏五月。新安葉份跋。

張欽(1476-1542),字敬之,號心齋,通州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在山東任職期間曾任山東布政司左參政、提刑按察使、左布政使。張欽本爲李姓,因祖父入贅張家而改姓張,中進士後恢復李姓。但史料中多稱張欽,其本人也以張欽自稱。泰山“觀海”碑落款即爲“山東左布政使、順天府通州心齋張欽書”。

張欽書法以大字見長,明代書法理論家豐坊在《書訣》中稱張欽“書能徑丈,骨氣端偉”,張欽的同僚葉份更是形容其書法“端嚴遒勁,蓋有出於顏、柳之外者”,認爲張欽的書法超過了顏真卿和柳宗元,這當然是有點誇張。《岱史》的作者,明末查志隆的點評則較爲客觀,“心齋人品氣節固宜,但過許書法優於顏柳,則謬矣”。

其實,葉份在此並非僅僅誇讚張欽的書法,而是讚頌張欽的人品氣節,跋語中提到的“抗疏迴鑾”一事,在《明史》中有詳細記載。據《明史•張欽傳》記載,正德十二年(1517年)七月,明武宗朱厚照聽信讒臣江彬慫恿,要出居庸關去宣化遊玩。時任巡關御史的張欽聞訊上疏,以當年英宗不聽大臣之言,出關遠征釀成“土木之變”爲例諫止,英宗沒有采納。八月初,武宗着便裝行至昌平,急傳開關。張欽命居庸關指揮孫璽緊鎖關門,藏起鑰匙。守關的宦官劉嵩欲往昌平拜見皇帝,張欽制止說:“我今天不開關放車駕出去,是違抗君命,當死,若是開關,萬一發生類似“土木之變”的事情,我也是死,那寧願因不開關被處死,那樣死了也是永垂不朽。”不久,武宗召孫璽見駕,孫璽回話說“御史在,臣不敢擅離”,武宗又召見劉嵩,劉嵩對張欽說:“我是皇帝的家奴,豈敢不前去謁見?”張欽一手託皇帝敕印,一手握劍,坐於關門下說:“敢言開關者斬!”並連夜二次上疏,勸諫武宗不要草率行事。奏疏還未送達,武宗又遣使者傳令開關,張欽拔劍呵斥使者,稱其爲奸細。嚇得使者跑回去對武宗說:“張御史差點兒殺了我!”武宗大怒,要派人去捕殺張欽。這時,內閣首輔大臣梁儲、蔣冕等人也追到沙河,勸請皇帝回京,武宗正猶豫間,恰好張欽奏疏送到,衆臣一起勸諫疏皇帝,武宗無奈只好回宮。

過了二十多天,武宗趁着張欽巡視易縣白羊關口的時候,微服出宮,從德勝門溜出去,夜宿民舍,疾馳出關,數次問隨從“御史安在?”張欽聞訊後,追已經來不及,準備再次上疏諫言,但武宗已命宦官谷大用把守居庸關,禁止放出一人。張欽氣得望着西面痛哭。第二年,武宗皇帝才從宣化回京,到了居庸關,武宗笑道:“先前御史阻攔我出關,我現在已經回來了!”不過,並沒有給張欽知罪。 “張御史閉關三疏”的故事盛傳京師。

張欽在山東爲官的事蹟未傳於世,其書法也僅存兩方大字石碑矗立於泰山、濼源之間,但他的人品氣節卻如同他的書法一樣,成爲古代知識分子的楷模,永垂青史,“與海岱爭崇深”。

來源:濟南明府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