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如果我們把宗教比作一個市場,那麼皇帝與官府就是最大的買家。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極力向皇家推銷自己,希望更多介入國家政治。

唐代是一個宗教盛行、多元幷包的社會,在這一時期,發生了玄奘西天取經,卻又出現了會昌滅佛;道教取得了類似於國教的地位,卻始終不及佛教深入人心。在相互競爭又相互滲透的各種宗教之上,則是籠罩一切的皇權。武則天利用佛教的經義爲其登上皇位進行合法性的論證,而玄宗、武宗、宣宗則都接受了道教大師的授籙。

玄奘西行求法,陝西榆林窟壁畫

儒釋道辯難。624年二月的一個清晨,唐都長安的國學裏,一場隆重的釋奠禮儀正在舉行,唐高祖李淵親自出席,陪同高祖前來聽講的還有秦王李世民與滿朝文武,氣氛顯得莊嚴肅穆。

釋奠本來是國家祭祀先聖孔子的大典,但這次儀式卻顯得與衆不同,因爲參加講論的,不僅有一代大儒,還有來自佛教、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代表儒家出場的,是國子博士徐文遠與太學博士陸德明;代表佛教出場的,是長安聖光寺沙門慧乘、普光寺沙門道嶽;道教方面,則由清虛觀道士劉進喜、李仲卿出馬。這幾位均爲一時名流,比如道嶽曾是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的授業恩師。

在這次釋奠之前發佈的詔書中,高祖定下了“三教雖異,善歸一揆”的原則與基調。三教講論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觀摩,商量意旨,而參與各方爲了攻擊對方,樹立本教威望,莫不廣引對方經典以資辯駁,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三教之間的相互瞭解,許多人開始兼明三教,否則無從在論戰中取勝。

達摩面壁圖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佛教中國化的定型時期,除了天台宗創立於隋代之外,其他如唯識宗、三論宗、華嚴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中國化佛教宗派,都是在唐代真正定型的。

不過,與印度傳來的佛教相比,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朝廷更多的支持。這首先是因爲,在大唐開國的過程中,不斷有道教徒附會李氏爲老子後裔的神話,以強調李唐建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對於李唐皇室而言,這的確是一種方便的宣傳策略,以天命所歸的神話,來爭取更多民衆的支持。

666年,從泰山上走下來的唐高宗特意來到了老子故里亳州,在此,他追號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並創建祠廟,置官員進行日常管理。從此以後,道教正式獲得了比較特殊的地位。

終南山古樓觀

與佛教更多介入民衆個人信仰生活不同,唐代道教卻力圖影響國家的禮儀制度。在唐玄宗時期,這種努力到達了頂峯。不過,唐玄宗雖然是位狂熱崇道的皇帝,但作爲一位掌握帝國命運的統治者,他還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面對當時各種宗教與意識形態,他還是採取了平衡的手段。

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將御注的《孝經》頒於天下。,還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須藏一本《孝經》,勤加研習。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御製《道德經注》,頒行天下,令諸州大道觀刻石,今存邢州、易州碑刻本。同一年,唐玄宗還御注了佛教的《金剛經》。

《孝經》《金剛經》《道德經》,這三部經典篇幅都不大,但對於儒、釋、道三教而言,卻都是根本性的經典。唐玄宗遍注三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這說明,他的宗教政策是尊儒、崇道、不抑佛。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是一種三教齊一的政策。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八月初五,是紀念唐玄宗生日的千秋節,爲此特舉行了一次三教講論活動。在這次講論中,玄宗明確提出了“會三歸一”的主張,當時的宰相張九齡也提出了“萬殊一貫,三教同歸”的說法,恰好是玄宗“會三歸一”的註腳。

敦煌本《大雲經疏》,是武則天上臺重要的政治宣傳文件,是雜糅了佛經和陰陽讖緯的產物

如果我們把宗教比作一個市場,那麼皇帝與官府就是最大的買家。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極力向皇家推銷自己,希望更多介入國家政治。

唐玄宗之後,肅宗、代宗父子十分寵信胡僧不空。不空是天竺人, 長期在中國, 故被稱爲胡僧。 安史之亂時, 肅宗(756—762年在位)逃到靈武, 曾密遣使者向不空求祕密法。 於是不空率沙門一百人入行宮, 朝晚誦經求佛保佑。 郭子儀力戰, 並以重酬招回紇兵爲助,才收回京師, 唐肅宗卻認爲不空有功, 不空也乘機居功, 遂入宮建道場, 爲唐肅宗七寶灌頂, 受菩薩戒。

唐代宗(762—779年在位)讓不空爲亡母章敬太后造冥福, 建章敬寺, 共四十八院, 四千餘間, 窮極壯麗, 費錢億萬。 《資治通鑑》 評價說, 胡僧不空, 官至卿監, 尊爲國公, 出入禁闥, 勢移權貴, 京畿良田美利, 多歸僧寺。

唐人繪《六尊者像》

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取得了削藩的巨大成果,史稱“元和中興”。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爲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任用皇甫鎛而罷賢相裴度,政治日見衰敗。他還信仙好佛,想求長生不老之藥。818年,他下詔徵求方士。皇甫鎛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製長生藥。

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爲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燬,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

憲宗覽奏後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羣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歎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爲對韓愈加罪太重,爲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爲潮州刺史。同一期間,李純開始服用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820年於大明宮暴死,年四十二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唐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曾對宰相說, 吾民尤困於佛。 他本想發動廢佛, 因佛教勢力強大, 不能發動。 之後,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繼位, 下令廢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中的會昌滅佛。

會昌滅佛有着深刻的政治與經濟原因,唐代佛教寺院經濟極爲興盛,侵佔了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對唐王朝的財政收入造成巨大危害,這是滅佛最根本的原因。當然,在宮廷中,還有趙歸真等一批道士在推波助瀾,甚至聲稱正是這些緇衣僧尼的存在阻礙了武宗的成仙之道,因此,道教方面的鼓動成爲武宗廢佛的直接原因。

道家煉石圖

武宗在位的六年裏,一道接着一道的反佛詔令從宮中發出。會昌二年(842年)三月,武宗要求各寺院開始驅趕那些沒有度牒的僧人,並禁止寺院剃度沙彌。十月,開始沙汰僧尼,並沒收一些寺院的財產。隨後,開始限制各寺院擁有的奴婢人數。會昌四年(844年),武宗下令禁止長安各寺院供養佛牙,禁止信徒前往五臺山、終南山及泗州普光王寺等佛教聖地巡禮,拆除民間的小規模的山房、蘭若、佛堂等。

到了會昌五年(845 年),滅佛進入了高潮。七月,武宗下令省並天下佛寺,規定兩京的左右街各留寺四所,僧徒各三十諸州各留寺一所,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其餘全部拆毀,僧尼一律還俗。拆下的寺材被用來修理官廨驛站,像被熔鑄爲農器,銅像用來鑄錢,其他奇珍異寶則被獻給皇帝。

經過這次滅佛,全國共毀佛寺四千六百餘所,招提、蘭若等四萬餘所,沒收寺院良田數千萬畝,共有超過二十六萬僧尼還俗,十五萬奴婢成爲國家納稅人口,使佛教勢力受到極爲沉重的打擊。

五百羅漢洞中入定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因病去世了,據說是因爲服用了道士所煉的丹藥所致。宦官擁立其叔父李忱(846—859年在位)即位,是爲宣宗。在他的統治時期,開始復興佛法,一些被廢毀的寺院重新建立,一些被迫還俗的僧尼又重新獲得出家修行的機會。

到了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時期,對佛教的崇奉達到頂峯。873年,他不顧朝臣的規勸,派遣一羣僧人前往鳳翔的法門寺,迎請釋迦牟尼的佛指骨舍利入長安。這並不是唐朝皇帝第一次迎請舍利,但可能是最爲隆重的一次。

當神聖的鐘磬奏響,在禁軍的護送之下,佛骨舍利進入長安城,並在城中舉行了盛大的巡遊,長安百姓觀者如潮,如醉如癡,一些信徒甚至燃指以求功德。據說懿宗皇帝親自來到安福門迎接,他拜伏於舍利之前,淚流滿面。

法門寺佛文化景區

舍利在大明宮的內道場供養三天之後,又輪流供奉在長安各大寺院,供百姓禮拜。八個月後,舍利被送回法門寺,當時懿宗卻已經駕崩,其子僖宗在送還舍利之時,按照佛教密宗的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從此,這些珍寶在地宮中封存了千年之久。

事實上,雖然朝廷的三教講論曾帶有相互競爭的意味,晚唐甚至發生了會昌滅佛這樣極其嚴重的慘劇,但在民間社會,對於這些在家的普通信衆而言,佛、道二教的邊界並不是那麼森嚴的。

位於北京南郊房山區雲居寺的房山石經是天下佛教界的重要文物,其刻經事業是從隋代開始的,到了唐代獲得巨大發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盛唐時期房山石經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其背後的推手卻是一位女道士,她就是唐玄宗的胞妹金仙長公主。

北京房山雲居寺

懿宗鹹通十四年( 873年),劍南資州的錄事參軍鄧喑同時造立佛教的觀音和道教的天尊像供養。甚至在佛教聖地龍門石窟也出現了道教造像。可見民間信仰中無論佛、道,只要能佑助自己,即加以崇奉,這種實用主義的傾向在造像記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唐玄宗時青城山道士劉知古的家庭中,他的兄長學儒家經典,弟弟則奉佛,出家於武擔山靜亂寺,法號履徹。據當時宰相張說的記載,劉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觀的靜思院畫了老子、孔子與釋迦牟尼,張說評論說:“三聖同在此堂,煥乎有意哉!達觀之一致也。”

在唐代,同一家庭內部的不同成員可以分別信奉佛、道,這既是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反映,也是唐宋之際三教合一的基礎。

卜憲羣 總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撰稿

華夏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

到哪裏去找一部能讓人愉快讀完的中國通史呢?

跟教科書一樣平鋪直敘的歷史書煩透了!讀不下去又記不住

NOW!我們摒棄過往歷史書老套的編年體或章節體,

聚焦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

精心選擇100個內容集中的專題,

採用人物傳記與重大事件結合的方式,

周公攝政、諸葛亮治蜀、魏晉風度、

煬帝功過、永樂遷都、王陽明心學等

一幅幅歷史畫卷映入眼簾

每天一兩個好故事,兩三個月輕鬆搞掂中國歷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