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十二日正是大壽的高潮而從日記看,十一日,翁同穌等樞密大臣在巡防處商談“密事”,直至黃昏,漏夜籌商,月上始歸。十月十三日,戶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督辦軍務處文案景星,攜密函前往天津,去拜見李鴻章。

早在旅順淪陷之前,奕訢、奕劻便在謀求議和。先是寄希望於俄、英、法、德、美居間調停,後發現緩不濟急,便希圖另謀新策。《翁同穌日記》透露了箇中信息。其兩天日記均有記載十月十一日記道詣巡防處,見北洋醜刻電,南關嶺已失,徐邦道敗退,旅順僅半月之糧,此絕徵矣。仍發電,令合肥(李鴻章)速援,毋坐視。談密事,直至黃昏,月上始歸。十月十二日記道寅初(凌展三時三十分)到直房,電報已不及看矣寅正(凌晨四時),偕孫兄(家鼐)入見。旋見起二刻餘。退後,聞寧壽宮叫起,趨往。而恭邸(奕訢)又到直房看折。內侍雲:“先在上(光緒帝)前叫起。乃折回直房。良久,見於養心殿,兩邸(奕訢、奕劻)及李公(李鴻藻)同。邸以昨事上陳,上(光緒帝)可之。出,再詣保和門。已正(十時),入見於寧壽宮,四人購、翁、李)一起,軍機一起。恭即奏昨事,太后遍詢臣等。臣對且重龍不可。蓋連雞不飛,亦釋疑忌則可,其他未退。是日,恭(奕)奏對語頗雜,不制之法凡四刻,乃得體,餘不謂然直房,孫()、徐(用僅)擬密寄,自。出至手。待遞下,未初三刻(十三時書之不假章京四什十五分)矣。餘攜之赴督辦處,兩年成在,樵野(張前桓)亦來,當面時),餘與邸語不洽,拂衣先歸交訖。

中正(十七十月初十日大連失陷。十月十一日清廷得知大連失守的電信,旅順自然告警。翁同穌認爲旅順患的是病入膏肓的“絕症”,無藥可救了。甚至連派廣東提督外號“唐矮子”的唐仁廉赴旅順救援,他也認爲:“以隻身蹈海,何濟於事哉?帝黨中堅翁同穌從大連的失陷中看出清朝軍隊的無能,也在尋求救治的良方。十月初十日恰是慈禧的六旬大壽。十一、十二日正是大壽的高潮而從日記看,十一日,翁同穌等樞密大臣在巡防處商談“密事”,直至黃昏,漏夜籌商,月上始歸。十二日,光緒帝在養心殿召見恭王奕訢、慶王奕劻、翁同穌、李鴻藻。奕訢把昨天商議的“密事”稟報皇上,光緒帝明確表態可行,即“上可之”。慈禧也極關心此事,在祝壽聽戲之間隙,於十時在寧壽宮分兩起召見樞密,頭一起奕訢、奕劻、翁、李,第二起軍機大臣。奕訢稟奏昨天商談的“密事”,慈禧普遍徵詢諸位大臣的意見。出到直房,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擬“密寄”,自己書寫,不用軍機章京起草。翁同穌親自拿着起草的密函來到督辦處,親手交給張蔭桓。除頭一天密商到深夜,第二天從凌晨三時三十分又密商到午後四時,達十二小時之久。他們所商議的“密事”及最後所寫成的“密寄”,其內容到底是什麼呢?翁同穌雖然沒有言明,但從前後分析來看,這是指派員同日議和之事。翁同穌對同日議和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爲,這次派員赴日不要期望過高,只能試探着摸摸日本的底,解釋自己方面的疑忌。同時,也不能把立足點放在和談上。即“偏重尤不可”。

在策略上,他提出讓俄、英、法、德、美幾國互相牽制進行調停,所謂“連雞不飛”,這是對日的“默制之法”。十月十三日,戶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督辦軍務處文案景星,攜密函前往天津,去拜見李鴻章。密函說:“閣下數月以來,獨任其難,九重業已深悉。此時應如何設法了結之處,閣下受恩深重,義無旁貸。且系奉旨歸我等數人辦理,必可合力維持。”清廷指令李鴻章,命其在戰爭進行的白熱化時刻,“設法以期了結”。李鴻章與張蔭桓反覆協商,並從而得出了“遣諜(派員)徑達伊藤,較聯衡說合爲捷”。那麼,派誰徑赴日本合適呢?李鴻章反覆比較,挑中了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德璀琳(1842-1913),德國人,1864年進中國海關。

1884年,在中法戰爭中,他周旋於中法之間,從而簽訂了《簡明條款》,《李福協定》,也就是李鴻章同法國水師總兵福祿諾之間的協定李鴻章於十月十六日致函奕訢,推薦德璀琳,函略謂:“六七月間,曾聞日人之意非不願款(談判講和),但欲中國自與商辦,而不願西人干預。目下彼方誌得氣盈,若速由我特派大員往商,轉慮爲彼輕視。鴻章與樵野(張蔭桓)等再三斟酌,唯李鴻章有揀擇洋員之忠實可信者前往。既易得彼中情僞,又無形跡之疑。査有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在津供差二十餘年,忠於爲我。六年俄事,十年法事,彼皆暗中襄助。十一年伊藤來津與鴻章訂約,該與伊藤幕友某英員相識,從旁贊導,頗爲得力。若令其前往察酌辦理,或能相機轉圜。否則,暫令停戰,以待徐商,亦解目前之急。

如以爲可,擬由鈞處迅速請旨派往,以重事權。該洋員到日後,切籌議情形,隨時電商,即轉達鈞署裁奪。是否有當,悉候主持。未盡之均由樵野兩君面陳十月十九日,張蔭恆和景星匆匆回到北京,向軍機處報告德難琳東渡事。清廷不假思索地批准了這個方案十月二十四日,奕訢等王公大臣電詢德璀琳的行期,意在促其速行,翁同穌對此不抱希望,於是採取不加理睬的策略,“餘未過問”也。赴日前,德璀琳要求授予他頭品頂戴,以壯觀瞻。李鴻章權宜授予,後補報兩邸李鴻章又起草了致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照會。內稱:“遵即令頭品頂戴德璀琳立即馳赴東京,齎送照會,應若何調停復我平安舊例之處,應請貴總理大臣與德璀琳籌商,言歸於好。”》下親是十月末,德璀琳攜李鴻章的照會抵日本的神戶港。日本兵庫縣知事周布公平將有關情況電告東京。日本政府認爲,李鴻章的照不具國書效力,德璀琳是德國人,不是中國官員因此,日本不予開議,德璀琳喫了閉門羹,只好悻悻而歸。就這樣,清廷第一次遣使赴日失敗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