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言片語來自寫作

   文 / 陳東東 1

  文物

  我拉開抽屜,去挖掘埋入紙張和黑暗的過時話語。在一張卡片上,我意外地讀到了九年前匆忙寫下的提要:來往信件;銀錢用途;見聞和感嘆;猥褻、陰鬱、幻想的曙光初照的線描畫;情人月經週期和記號;虛假的書;空洞的詩;枯萎的花……

   2

  一首詩

  接近抽屜底部(那是另一個文化層),一首距今十八年的原始詩篇被我發現。它有一個樸素的標題,它使用一種我現在已感陌生的歌唱的語調,它顯露出來的品質、格調、趣味、夢想和激情是我在最近寫下的詩篇裏未能捕捉和把握的……它早已不是我的詩篇了,就像一隻飛鳥早已不再是一枚蛋卵。重要的是,它向我重現了寫作的初衷。

   3

  光景中的寫作

  秋天我寫得更多一些。心境,其實是光景影響書寫。上海的好天氣集中在秋天,特別是這個季候的上午,安靜、明澈,這既是狀態又是氛圍,筆尖在白紙上可以像航空公司的噴氣式飛機在晴空裏劃一條漫長的弧線。

   4

  慾望

  對身體的慾望。只要軀幹而不要她的頭腦和容顏。但能夠做到的,現在還只是在九曲橋憑欄(龐德:湖中游的魚/甚至沒衣服),用手臂緊摟她發燙的腰。慾望並不會就此滿足,閱讀的慾望正在轉變成書寫的慾望,完成一組足以獲取這身軀的詩篇。

   5

  短句集

  [飛翔]在速度中轉換。完成節奏。

  [兩種隨筆]《枕草子》和《思想錄》。

  [海灘]肉的風笛。

  [旅行]曾經履歷。被回憶說出。用想象重臨。

  [廢墟]革命先於我們,掀開了王朝的鐵冠和頭蓋骨。

  [日記]麋鹿(四不像)、素材、流動、虛構及孤注一擲。

  [寫作]語言的鍊金術。

   6

  練習

  但我更願意把詩歌寫作比喻爲演奏。詩人即一個語言演奏者。我相信,每個詩人最終只會有一次最高意義的演奏。而爲了那次演奏,你得要進行多少次練習?我寄希望於一次真正的演奏,所以我反覆練習。反覆練習,使得同一首詩、同一種語態、同一個句子、同一個詞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寫。

   7

  工作

  沒有一種職業是值得欣賞的,但每一種工作都同樣美好。工作意味着爲了人的生存和生活心甘情願地付出勞動。我想,最適合我的工作(雖然並不是最令我愉快的工作)是寫作。寫作令我早早地進入了所謂的工作狀態。那是一種內心狀態,一種“用心”度過此生的企圖和可能性。

   8

  生活

  它擴展開來,像湖上的波瀾。激發它的寫作是投入湖心的那枚石子。

   9

  語法和表達

  我有過一次拍“紀錄片”的經驗。但那一定是最粗淺的“紀錄片”。一個朋友爲了帶一盤家常錄像給他遠在德國的妻子,讓我攝下他和他纔剛剛會說話的小兒子在上海家中的一些鏡頭。用一臺小錄像機,我拍的是朋友和小兒子在一起玩耍和親呢,朋友如何逗着小兒子喫東西,如何哄着小兒子睡覺,當然還有一些小兒子的特別節目——喊爸爸媽媽、敬禮和做鬼臉等等。我沒有看到過那盤拍好的帶子上的影像,不過我知道拍完以後它也就告完成了,即使(應該說肯定)它是凌亂不堪的,它也不會再有任何的後期剪輯和製作。它像是一個按原樣呈現一段日常生活時光的真切紀錄,但其實並不是。它是對一些日常生活時光的選取和拼接,儘管(可能和肯定)它語無倫次,卻正好說出了那個遠在德國的妻子和母親想要獲悉的內容。那個觀看錄像的人也知道,我那位朋友和他的小兒子在上海的日子,不會是錄像帶上的那個樣子,不過她會喜歡那盤錄像帶所告訴她的。那樣的影像對她構成了意義。真正可以被稱作“紀錄片”的東西,一定需要較爲繁複的製作過程,遠爲高超的技藝和對事物更爲特別的認知。然而,一次最粗淺的“紀錄片”拍攝,已經讓人能夠猜測何謂“紀錄片”了。“紀錄片”實際上並不紀錄什麼,而只是要說出些什麼,揭示些什麼,賦予些什麼。對一個拍“紀錄片”的人而言,鏡頭不是眼睛是語法,片子則是他的表達,是他表達的一個紀錄。那份紀錄,只在拍片人想象的、預料的和選中的觀看者那裏才顯現出表達的確切含義。

   10

  風景明信片

  過去,出門旅行前,我會準備一些明信片,貼上郵票,寫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甚至乾脆把信的內容也填上。旅途見到郵筒,我就用這種事先收拾好的東西餵它。這樣的明信片或許可以是我的某類短詩的一個比喻。——它們似乎寄自風景地,其實卻出於一個沒見過風景的城裏人臨行時的幻想。對於我,風景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超現實。這不僅因爲風景是被所謂詩情賦予的景觀,是被發現的、夢見過的景觀,它並不實在,只是被想象力落實,這還因爲,在上海,想象力也無法把大塊的水泥變成風景。風景在上海是純粹的幻想。在風景之中寫出風景,是對風景更深刻的享用,它出於對風景的佔有之心;而在上海一間“看不見風景的房間”裏歌唱風景,則是出於對風景的熱愛,是對幻想的充分肯定。我認爲,幻想類似宗教激情。我詩歌中的風景正好來自這樣的激情。

  

  

  

  陳東東(1961-)作家,詩人。現居深圳和上海。八十年代初在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書期間開始寫作,主要作品包括詩集《夏之書解禁書》《導遊圖》、詩文本《流水》和隨筆集《黑鏡子》《隻言片語來自寫作》等。他是當代中國的一位代表性詩人,早期詩作講究純淨的音樂性和意象性,後來詩風漸趨奇崛、冷豔,融合了古典詩學的敷陳和現代主義的寓言,圍繞都市主義展開其分析性,頗具世界文學的視野和抱負。他的寫作不僅直接包容着詩歌,而且由於對具體本文操作所持的嚴肅態度,寫作在其內部具有了一種自我縮減的功能,最終被壓縮成閱讀意義上的詩歌,創造着漢語現代詩歌的閱讀,也創造着漢語現代詩歌的本質。他又是中國當代詩歌生活的重要參與者,曾創辦和主編民間詩刊,擔任民間詩歌獎評委,組織民間詩會、詩歌節活動等。

  

  不曉得自己迷了路,少年已經混入了風景 | 谷川俊太郎

  我時常回想起那迷人的月光,那種寂靜,那種憂鬱

  我們有時度過一個親密的夜 | 馮至

  

  文章:陳東東《隻言片語來自寫作》,北京大學出版社

  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島君 版權所有,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投稿 / 合作:[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