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至於得知秦國數十萬大軍來襲的消息後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魏軍士兵們非但沒有軍心渙散反而有數萬人披堅執銳主動要求與秦軍作戰。但面對秦國數十萬大軍魏國並不是毫無反手之力,魏國在河西駐守着一支精銳軍隊,這支軍隊是由西河郡守吳起親自操練多年的魏軍精銳——魏武卒。

作者:卡普空

在魏國佔領河西地區並設置西河郡之後,秦國失去了東部屏障,其腹心之地關東地區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從蒲坂關出發到秦國腹地之間甚至只有一道洛水勉強能算是天險,秦國的戰略縱深幾乎喪失殆盡,而魏國卻打通了從河西出擊爭霸天下的道路。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本就是一個地處邊陲的窮國,一向被中原諸侯視爲蠻夷之國,加之國內政治動盪,又在河西之戰中被魏國大敗,因此魏國絲毫不把秦國看在眼裏,在佔領河西之後並沒有進一步攻秦而是把主力轉移到其他方向專心攻略中原。畢竟在當時的中原諸侯眼裏,開發充分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區纔是王霸基業,放着富庶的中原不取而跑去攻打秦國這麼個窮鄉僻壤實在是有些不務正業,魏國自然也不例外。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西河郡對魏國而言只是一個主動出擊爭霸的通道,但對於秦國來說卻是向外擴張的唯一道路。此時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還是抱團取暖對抗中原強力諸侯壓迫的盟友,自然不可能出武關攻楚拓展生存空間。向西方擴張也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茫茫戈壁對於任何一個冷兵器時代的國家而言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秦國北方雖然環境比西面的戈壁要好得多,卻降水稀少不適宜耕種。秦人雖多蠻夷之風其本質還是華夏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耕民族。不適宜耕種的草原對於秦國來說就是雞肋,拓之無用。而向西南方向的擴張則被莽莽秦嶺的十萬大山阻隔,在古蜀國修建金牛道之前這座山脈就是一道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城牆,把秦國向巴蜀地區擴張的步伐死死的擋在山腳下。

這樣一來,秦國若是不想在東周這個大爭之世坐等中原諸侯決出勝負最後舉國東西征滅秦就只剩下了一個選擇——東方,從魏國的西河防線中衝出去,爭霸中原!

公元前401年,秦國發動了對河西地區的攻擊,然而,由於準備不充分,這場伐魏西河郡的戰爭秦軍只推進到了陽孤就無以爲繼,被迫退兵。此後,秦國又於公元前393年和公元前390年兩次進攻河西,但都被魏軍擊敗。秦國矢志不渝企圖奪回河西故地卻屢屢被魏國擊敗,這讓秦國上下夙夜難寐。公元前389年,組織攻擊西河郡不利的秦惠公見河西難下,下令舉全國之力調集超過50萬秦人蔘軍,大舉進攻秦國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陰晉。秦軍在陰晉城外佈下營壘,誓要攻破這座魏軍要塞。駐守西河郡的魏軍形勢危急。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但面對秦國數十萬大軍魏國並不是毫無反手之力,魏國在河西駐守着一支精銳軍隊,這支軍隊是由西河郡守吳起親自操練多年的魏軍精銳——魏武卒!

西河郡守吳起在任上編練魏武卒,他請國君魏武侯舉行慶功宴會,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銀、銅等貴重餐具,豬、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貴重餐具適當減少;無功者坐後排,不得用貴重餐具。宴會結束後,還要在大門外論功賞賜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屬。對死難將士家屬,每年都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以示不忘。這極大地增強了西河魏軍的榮譽感和士氣。以至於得知秦國數十萬大軍來襲的消息後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魏軍士兵們非但沒有軍心渙散反而有數萬人披堅執銳主動要求與秦軍作戰。這個就很厲害了,這種"不問敵人有多少,只問敵人在哪裏"的高昂士氣在整個古代軍事史上都不多見,在春秋晚期更是蠍子粑粑獨一份,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後纔有了另一支軍隊在作戰主動性上壓過西河魏軍。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吳起充分的利用了魏軍高昂的士氣,他請魏武侯派五萬寸功未立的魏軍作爲步兵主力,由自己親自率領反擊秦軍。武侯表示同意,並加派戰車500乘、騎兵3000人作爲衝陣和機動支援力量。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秦國本就是一個窮國,國力衰弱又丟失了河西地區,還在之前魏秦的幾次交鋒中接連遭受損失,這次能組織起五十萬人發起攻擊已經是傾盡全國之力,秦軍士兵甚至連盔甲武器都配不齊,許多人拿着平時種地用的鋤頭鐮刀就上戰場了。而且由於抽調了太多的勞動力到前線作戰,秦國國內的生產活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前線的秦軍士兵甚至連一頓飽飯都喫不上,隔三差五的斷炊。作爲一個著名的軍事家,通過對方營地炊煙來判斷敵人的真實兵力那是基本功,雖然也存在像孫臏那樣用增兵減竈之計欺騙對手的情況,但很顯然,吳起要比龐涓聰明的多也謹慎得多。他並沒有簡單的通過數炊煙來判斷當面之敵的實力,而是持續觀察、試探,首先確定秦軍後勤補給的穩固程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一支軍隊連後勤補給都做不好,那還談什麼戰鬥力,餓都餓死了。所以,這秦軍的後勤狀況是吳起觀察的重點。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但這麼一觀察,吳起就觀察出大問題了,他發現秦軍營地的炊煙忽多忽少,有時候甚至乾脆沒了?!這什麼情況?難道秦軍士兵都是半仙,個個都會辟穀不成?作爲兵家大拿,吳起對於神鬼怪談那一套向來是不感冒的,秦軍這種情況不是什麼辟穀之類的花活兒,而是一個對於一支軍隊來說算是滅頂之災的劫難——糧草不濟!

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而後十萬之師舉矣。十萬大軍出擊就要日費千金,何況秦國這次出動的是五十萬人?秦惠公發動舉國之力強攻陰晉本來是打算速戰速決,靠一波流直接帶走,卻沒想到被吳起看穿了虛實。吳起並沒有急於與秦軍決戰,而是不斷地以小規模部隊出擊來疲憊和遲滯秦軍,主力卻蹲在要塞裏嚴防死守。五萬軍隊對陣五十萬軍隊,後者的後勤壓力要大得多,但秦國國力卻遠不及魏國。在這種完全不對稱的消耗中,秦軍逐漸疲憊,剛出徵的時候積攢的那一股怒氣也被飢一頓飽一頓的前線生活消耗完了,秦軍的士氣、意志和戰鬥力都跌到了最低點。

吳起等待了許久的決戰時機,到了。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再也無法忍受這無休無止的消耗的秦軍發起了全線進攻,漫山遍野的秦軍士兵如同海浪一般湧向魏軍陣地,而這一次,一直以來都極力避免主力決戰的魏軍沒有再繼續躲避而是針鋒相對的發起了反衝擊。戰前發佈動員令的時候,吳起告誡麾下的士兵們,讓他們各守本陣,各司其職,要是發現有不聽命令擅自出戰的,哪怕是一個人擊潰了對方整支軍隊也沒有功勞(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吳子 勵士 第六》)。魏軍這五六萬人本來就是吳起特意選出來的寸功未立的士兵,吳起這麼一說,那誰還敢不聽命令?到了第二天的決戰,吳起發佈的命令得到了完完全全的執行,整支軍隊如臂指使,所向披靡。裝備精良士氣高漲但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魏武卒和裝備簡陋士氣低落但人數佔據絕對優勢的秦軍在陰晉城外的曠野上猛然撞在了一起。魏武卒如同一把熾熱的尖刀劈進了秦軍方陣,所到之處秦軍紛紛崩潰,士兵被殺散,陣地被擊潰,魏軍很快就看到了秦軍陣地後方的景色——他們直接穿透了秦軍主陣地。但秦軍還沒有崩潰,他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魏武卒們砍到手軟也沒能一鼓而擊潰對方。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但沒關係,既然能殺穿秦軍陣地一次,那就能殺穿第二次!稍作休整之後,趁着秦軍還處於混亂之中,魏武卒們換了個方向又朝秦軍陣地衝了過去,這一次,他們看到的是自家的營寨,而秦軍陣地的混亂愈發的不可收拾——他們自己的車兵和自己的步兵混在一起,車兵想衝過來趁魏軍調整陣型的機會沖垮魏軍陣地,而步兵們卻想後退一些以便重整陣型。這種混亂在嚴重拖延秦軍戰鬥節奏的同時也給了魏軍武卒們更多的立功機會,他們在整理裝具補充箭矢武器之後又衝了過去。而秦軍卻因爲混亂而無法作出任何有效的應對,只能看着魏武卒們頂盔摜甲在自家陣地上殺進殺出,如入無人之境。這種一面倒的戰鬥很快就把秦軍步兵們那最後的一點兒士氣給消耗乾淨了,秦軍步兵集羣崩潰了!他們丟盔棄甲四散奔逃,而被裹在步兵陣地中的秦軍車兵們沒有發揮絲毫作用就這麼憋屈的被步兵弟兄們裹挾着散的到處都是。車兵的威力在於集羣衝擊,被自家步兵們衝得七零八落的秦軍車兵根本不是陣形嚴整士氣高昂的魏武卒對手,只能跟着秦軍步兵集羣一起四散奔逃。

魏軍大獲全勝!

名將吳起率5萬魏武卒擊潰50萬秦軍!寸土未取死傷慘重秦國大辱

而秦軍呢?死傷慘重卻寸土未取,還徒耗了大量國力,秦國也成了天下諸侯嘲笑的對象。這讓秦國上下深以爲恥,也爲秦國曆史上一個重大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