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看完《狗十三》后有些话想要坦露,思绪不清,敬请谅解。本文也仅代表个人观点。

1.今晚看电影时,感觉就像是过往的事情一直在脑内回溯,一帧接着一帧涌现。而我很傻里傻气地化了精致的眼妆去看电影,于是只能一直紧紧攥着纸巾,眼泪一旦溢出眼眶就立马擦去。只好压抑着自己,大口大口地深呼吸。

当电影播放完后,影院的灯光亮起,我身旁的那位女孩对她的同伴说:“我都唔知系度讲咩,不过几搞笑甘咯。”我在想,她也许是个在幸福美满家庭成长的女孩,不知人间疾苦,多好啊。

我也希望在平行世界里的我,也能如此。

2.观影的前半段里,我在想,要是我胆敢像李玩一样为了一条狗那般造肆,我可能早就被打死了吧。而我转念一想,这种如此“懂事”的想法去判断她的处境与影片里的大人并无二异。

可这是懂事二字,我很小的时候就知晓了的。

我并非庆幸我比李玩要懂事得早得多,而是我所身处的环境让我很小便能明是非辨对错察言观色。这是件好事吗?我没办法给出个肯定的回答来。

至少我在儿童时期已经不是个“孩子”了。

3.这部电影没有反派角色,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坚持他们自身的立场,都是在保护他们觉得值得的东西。

影片开始的时候,我记得有个镜头是李玩的爸爸从钱包里掏出钱给李玩,让她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一幕像极了我的父亲。

我小时候经常抱怨,金钱是无法代替欠缺了的爱的,怎么大人总是不懂呢?

长大后发现,他们并非不懂,只是我们啊跟他们之间是有道鸿沟的,他们也是愧疚的。因为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所以也只能靠金钱来弥补。

李玩的爸爸有错吗?没有啊。李玩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自己忙于应酬,重组新家庭后就更不知如何跟孩子相处了,只能靠他觉得“正确”的方式去弥补自己欠缺李玩的爱。

你看啊,长大后的我也变懂事了,慢慢被迫自己接受自己不被爱的事实,选择和解,选择一遍遍跟自己说:“老梁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不应该对他太苛刻的。”

2.至于“重男轻女”的观念,我是受害者,但我无力去改变它。这种旧思想是深深扎根在一些人心里,无法动摇的。可悲的是,人从受精卵开始分裂分化,大一开始就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的。

只能说,李玩还是比我幸运的。她至少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而被当成弃婴。

爷爷奶奶一辈重男轻女有错吗?也不能将过错归咎于他们身上的。

他们也爱李玩的。他们忘了李玩不喝牛奶,但他们记得她喜欢吃螃蟹。爷爷和奶奶都在李玩愤然离开家后出门去寻找她。他们都为她在她父亲面前辩解过。终究是爱的。

4.说起爸爸和爷爷奶奶都忘了李玩不喝牛奶这件事,我就想起自己挑食的事情。

我是个极其挑食的人,不吃香菜葱生姜蒜,卷心菜大白菜皇帝菜娃娃菜都不吃,但凡有一丁点肥的肉不可能放到嘴巴里,所有动物的皮和内脏从来不吃,不会挑鱼刺的我只能吃刺少肉多的鱼。

我的饮食习惯从小到大不知被大人责备数落过多少遍,但我就是坚持个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也有很多次忘记的时候,或者在饭局上我无法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我都会像李玩被迫喝牛奶一样被迫吃下我不吃的食物,然后吐得一塌糊涂。

如此反复再反复,直到现在家人都熟悉了我的饮食习惯。

5.全片我最先掉泪的片段是:李玩的爸爸怪她不懂事打完她之后心疼了,然后让她坐在大腿上,看着她脸上残留的巴掌印轻声问她:“疼不?”

我想起来我小时候被我爸揍,用皮带使劲地抽,扇耳光,弹耳朵,是我的生活常态。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幼儿园的我口算算错了三位数加减法,或者是做错了一道奥数题,又或者是我爸布置的众多家庭作业中的一道题被我遗忘了......我都会被当众打。

被打时我会被要求站在一个方砖中间,用求助的眼神看着店外来来往往的行人,会一如既往地冷漠。而一旦我哭了,就会被勒令要求三秒之内把眼泪收回去,不然就会被揍得更惨。

我记得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只有周末才会回原生家庭的家里,有一回我把客房的门无意反锁了,大家都没有备用钥匙,只好找开锁师傅上门撬锁。而当开锁师傅离开后,我爸便动怒要打我,我急忙躲进厕所里锁上门,蜷缩到角落里瑟瑟发抖,害怕得哭到上气不接下气。但我忘了,我爸有厕所的钥匙,我记得他用钥匙打开厕所门后气冲冲闯进来那一霎那,他像是要将我吞没的哥斯拉。我在那个角落里被揍得浑身淤青。

这个场景从那之后无数次出现在我的噩梦里,完全不亚于《熔炉》里校长从隔间俯瞰小孩的那一幕。

这些场景清清楚楚地印烙在我脑中,乃至每一个细节。因为我被打了十年,身为一个女孩子,我的自尊,大概早就在很小的时候被当众扇耳光时随风而去了吧。

我现在能自嘲般把这些过往说出,但它就像噩梦一样缠绕我数年。以至于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让我从小逼迫着自己成为一个无比优秀懂事的孩子。

我很小就谅解大人要忙于应酬,所以二年级起自己上学自行解决伙食,甚至还会自己给自己听写,三年级自己一个人住院,药物的副作用让我呕吐不止,我只能自己起身拖着吊瓶去厕所,然后走过长长的走廊让医生帮忙换药。

我很小就高要求对待自己,数学成绩最好不低于96分,一定不能低于90分,其它各科也是要保持在90分以上。奥数跟口算比赛每学期都要获得一等奖。一旦低于90分就会被我爸骂,但考得再优秀得到的不过是他留在家庭报告书上那句:“还不够细心,需再接再励,争取做到更好。”

你看啊,我跟我爸之间就是我单一讨好型的亲子关系。

而他,也从来没有像李玩的父亲一样,从来没问过我疼不?

6.我对这些记得很是清楚。我的童年像是一部漫长的黑白影片。而我的尖子生生涯也在弟弟出生后戛然而止。

影片中李玩的弟弟两岁生日宴的场景拍得极其独特又巧妙,他们围着弟弟唱着生日歌时,李玩就像是个局外人被挤到了人群的最外围踮脚张望着。

我记得弟弟出生的时候,全家人都特别开心,说我爸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盼来了个男娃。还有亲戚特意凑到我面前问我开不开心,我也只能抿着嘴说还好。

但我内心是排斥的。我记得弟弟出生后从医院回家的那个星期,我跟我爸说我不想回家,我说我要准备期中考试,决定留宿。但在放学后一段时间,我没想到少有来接我放学的我爸直接到我班里来抓我回家,任凭我大哭大喊他都不理我,只是扇了我一耳光后死拽着我拖着我下楼,一路从学校骂回家,而我一路哭回家。他说我不懂事,说弟弟刚出生都不回家看看弟弟。而我至今也没能想起来我在这件事情上做错了什么,我只是记得我被他拽着大哭时狼狈无助的情形。

但也因为弟弟的出生,他对我置之不理了。所以我像所有叛逆期的坏孩子一样干尽了那些坏事,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来,我所做的那些无非是想让他在乎我多一些而已,真是幼稚之极。

代价就是,在我浑浑噩噩那么就之后,我从天资聪颖的尖子生沦落为坏学生。

我印象中弟弟的满月宴来了许多人,很是喜庆的一天。后来弟弟的生日也总会被记得并庆祝,但我的生日,从小便是自己一个人的狂欢。

记得有一年的生日,姆姆很迟回家,保姆哄我在沙发上睡着了,后来姆姆回来了,给我带了个切件蛋糕,上面插了根小蜡烛,刚睡醒的我只是觉得很是高兴,那大概是我童年过得最开心的一次生日吧。后来的生日,都是我拿着零花钱到处晃悠,最后去麦当劳买个儿童套餐度过的。

7.影片中有个片段是弟弟从旋转椅子上摔了下来,嘴里念叨着:“打椅子打姐姐。”我很纳闷的是,为何中国教育总喜欢把过错归咎到一些本不该承担的人或事物上。

像是小时候摔倒了,大人们总会气愤地跺脚,然后碎碎骂着:“石头坏,打石头。”以至于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便是:推卸责任。任何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是自己的过错。

8.影片中的弟弟拿棍子伤害了狗狗之后,狗狗咬了弟弟。然后后妈就叫嚷着要把狗狗带走,卖去狗肉店。

那个片段拍得很是滑稽,起初是弟弟拿着棍子去捅小狗让它受伤了,然后小狗只好乱吠。弟弟因此哭了,家里便乱成一锅粥。后妈叫嚣着畜生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还发疯了。爸爸拿着垃圾桶打算把狗给框起来,并将李玩拦在身后说:“狗会咬人的!”最后是李玩蹲了下来温柔得抚摸小狗,身后站着一脸惊诧的父亲。

我记起来我家在我小时候是养着狗狗的,后来有一年不知为何,家里的狗狗突然咬了我妈。我妈从此看见狗狗就恐惧,便教导那时才上幼儿园的我妹说:“狗是畜生,会咬人的,肯定不是好东西。”

从此她俩就认定了狗是“坏”的,看见狗都像看见怪兽一样躲得远远的。于是,我打算养狗的想法在我搬出去住之前,再也没有可能。

11.爱因斯坦是影片中李玩的伙伴。但我从小到大的伙伴是一只叫Ninu的小熊,它就像爱因斯坦一样被丢弃过。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爸说我上小学了还抱着玩具熊成何体统,玩具这些东西拉低智商,有时间玩玩具不如花时间做题。于是在我做错一道应用题后,我爸愤然把小熊扔了。我哭了很久很久才能接受这个事实。后来是保姆将它捡了回来洗好,收进了柜顶,直到第二年春节前夕大扫除才被发现。

直到现在,这只小熊依然在陪伴着我,它缝缝补补无数次,已经变得很破旧了,这些年来,家人也买了很多个新的玩偶希望可以用来替代它的存在。我也被无数人讥笑过这是病态心理。

但不是的。

它像是我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我每天都会与它对话(实则是自言自语)来解决问题或倾述烦恼。我能肯定的是,它不会像我的家人或者朋友一样离我而去。

10.饭局----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饭局真是个可以展现人性百态的地方啊,孩子被迫要顺从。先前喝酒解闷被父亲揍的李玩在饭局上被父亲要求敬酒。

大人也被迫要谦卑。很可笑的一处是老板说着自己读书多见识多十分孤独,在山间别墅中泡着一壶大红袍时,孤独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一句说着要多读书长见识,下一句问李玩平时看什么书啊,李玩回答:“《时间简史》”后,老板便冷笑说那是不够渊博的书籍,说应该多读读经典文学。接着后妈便说自己让弟弟从小就熟知经典文学《三字经》了,弟弟背到“养不教父之过”便转换镜头了。

我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参加各种饭局,听生意人吹嘘发财之道,听当官的谈论为人处世之理。所有光明的阴暗的,都听过。大人们总觉得孩子们听不懂这些,而我的饭局任务也只是当个安安分分的小孩,该笑的时候笑,问什么答什么,除此之外注意餐桌礼仪一言不发地吃饭就好。饭局看大人们阿谀奉承,像是拌饭酱一般。

记得有一回饭局,另外一个老板的儿子点了份牛排,上菜的侍者错将牛排摆到了我的面前,我刚想动刀叉,那个老板的儿子大声叫嚣着那份牛排是他的,场面顿时变得十分尴尬。而我的父亲并没有替我解围,只是将我眼前的牛排移回到那个男生面前,然后开始摸着他的头夸他多么优秀。我父亲的夸赞引起了桌上其余的人此起彼伏的夸赞,新的热闹掩盖了旧的尴尬。只剩我,一个六岁的孩子,拿着刀叉愣了很久。而那个男生切牛排的时候还故意洋洋得意地看着我。

但这个片段算是而是不如意拼图里一个很小很小的碎片而已。

10.我在深渊里争扎的时候责怪过的,我有试想过要是当年被揍的时候有人可以帮帮我,而不是冷眼旁观,那现在的我是否不会对人人都怀揣戒备心;要是我可以多一点被爱,那现在的我是否不会这么自卑;要是我父母的感情好一些,我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常一些,我没有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毒害,那现在的我是否会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不会恐惧社交以及很难与人建立长久关系。

而我认定了自己是不值得被爱了的,这些年所欠缺的,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对不起”。所以我只好自行弥补,成长为“懂事”的人,去体谅那些曾经做的“不够好”的大人们。

这些年来啊,所欠缺的爱已经在我心里凿下了一个大窟窿。说不清到底是谁亏欠我的,又或是明知罪人,却不想再计较了。

我想过的,也试图用别人的爱去填补这个窟窿。到头来,我不想欺瞒他人,也懒得去填了。那就像是个无底深渊,那么一点点爱只是个小石子,只能溅起一点水花,然后再被深渊吞没。

所以我也逐渐变成一个庸俗虚伪的大人了。

既然没有很多很多的爱,那很多很多的钱,也是好的。

同时我也在自欺欺人,有些东西,没有就没有吧。我摸爬滚打过来的这些年所得到的,也是别人所模仿不来的。

我很喜欢影片中那一句:“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的集合。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

而我,也同样祈求着在平行宇宙里的自己,不知人间疾苦,平安顺遂地长大,她没见过那么多人性的黑暗面,所以始终相信善良。她,也不会向懂事所妥协。

存个信念苟活着,也许会好受些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