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历史课本的记载,永安建制中,洪秀全自封为天王,为太平天国起义之领袖,是最大的一把手。永安建制的意义,在于建立了太平天国的各项主要制度,同时也确立了核心领导层的人员,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政令不统一的弊病,强化了对太平军的领导力,从而加强了战斗力。

太平天国的历史上,在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之间,发生过一次载入史书的大事件,即咸丰元年(1851年)的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的意义,在于建立了太平天国的各项主要制度,同时也确立了核心领导层的人员,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政令不统一的弊病,强化了对太平军的领导力,从而加强了战斗力。

根据历史课本的记载,永安建制中,洪秀全自封为天王,为太平天国起义之领袖,是最大的一把手。天王之下,有东、南、西、北、翼五王,分别是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和石达开。由于东王杨秀清军事能力出众,被赋予了节制其余四王的权力,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从永安建制开始,杨秀清就一直是太平天国的二把手。并且在定都天京后,因二把手与一把手争权,导致发生了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而走向没落的天京事变。

然而,许多介绍太平天国的历史书籍都遗漏了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永安建制时,在天王之下,东、南、西、北、翼五王之上,还有一位“天德王”,此人名为洪大全,是太平天国建立之初的第一位二把手。

由于史籍对洪大全此人的记载稀缺,很少人知道太平天国曾经出过这么一号人物。而且因为天德王与天王相近,洪大全和洪秀全也只差一个字,有人怀疑洪大全此人是否真实存在,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清军对太平天国内部了解不多,以讹传讹把洪秀全误认为了洪大全。


人们有上面这种怀疑并不奇怪,不过事实上,洪大全和洪秀全并不是同一个人。洪大全为湖南人,原是湖南三合会的领袖。道光末年,洪大全率众来到广西,与正在传播拜上帝教的洪秀全结识,而后两派势力合为一党,成为了后来太平军的前身。

由于洪大全实际上是创建太平军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因此在会中地位很高,被奉为军师,仅次于洪秀全。但永安建制后不久,在随后的永安突围战中,洪大全就被清军所擒,押送京师后遭凌迟处死。清朝实录记载,咸丰二年(1852年):

“邹鸣鹤奏:克复永安州城,生捦逆首,先行驰报一摺。……歼毙贼匪数千名,并捦获逆首洪大泉一名。”

官书此处所记载的洪大泉,即为太平天国的天德王洪大全。


何以见得洪大全在太平军中地位很高呢?清实录记载,在对洪大全的审讯过程中,洪大全供出了太平军主要首脑的姓名、年龄、相貌等特征,还供出了湘粤桂三地主要会党的名单,为清朝提供了关于太平军的重要情报。若非洪大全本身在是太平军的重要首领,必不能提供如此详细的信息。

此外据学者对左宗棠家书的考据,在洪大全去世多年后,太平军中仍有将领供奉天德王的塑像,可见洪大全生前在太平军中地位超然,并非虚言。

为何在永安突围战中,太平军主要领导层只有洪大全一人被抓呢?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洪大全是三合会出身,能力出众,被拜上帝教出身的东王杨秀清所阴嫉。故杨秀清在安排突围路线时,故意陷害洪大全,导致其被官兵所获。

不管事实真相是否真如上面所说,由于洪大全去世过早,未能立下显赫战功。且洪大全身死后,无论清廷还是太平天国,都选择了对此人淡化处理,导致洪大全的知名度非常低。所以尽管洪大全一度作为太平天国的二把手,但却极少为人所知,也就不奇怪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