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便是洪秀全的表亲王家也没能幸免,王姓从古至今都是人口大姓,然而洪秀全却不许民间用“王”这个字,只得改姓为“黄”或者“汪”,偌大的太平天国统治区再无王姓。后来在广西的桂平县,洪秀全拉着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们发动了金田起义,后来队伍越来越大,洪秀全成了太平王,后来改称天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经常能从古诗中看到古人对各地风光的描写,对各地人文的赞美。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很多城市名都发生了改变。比如曾为西安旧称的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历史上第一个称为“京”的地方,《史记》中称它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同时长安也是十三朝的古都,位居四大古都之首。不过后来朱元璋将其改为西安,意为安定西北,至今已用了600多年。

还有金庸小说中的慕容复,常常自报家门时冠以姑苏慕容的称号,姑苏听起来就是一个比较美的地方。改成苏州后,虽然平常,但也不失美感。后来庐州没有了,改成合肥;九原没有了,成了包头;兰陵成了枣庄,琅琊也变成了临沂。

如果这些你还都能接受的话,那么太平天国时给各省的改名,都成笑掉你的大牙,直言太奇葩了。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和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同为农民阶层出身,而且洪秀全相比朱元璋更有文化一些,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都名落孙山。或许这些都在他心中埋下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后来在广西的桂平县,洪秀全拉着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们发动了金田起义,后来队伍越来越大,洪秀全成了太平王,后来改称天王。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守住江山并延续了276年,而洪秀全和李自成一样,虽然打下了江山,但是都没有守住。打江山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建立一个王朝,太平天国在辉煌时也曾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可等王朝成立了,就演变成了政治斗争,人心分散,每天想的都是勾心斗角,太平天国也仅仅坚持了14年。

但是在成立之初,太平天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只是过于理想化,终究没有成形。

洪仁玕曾在香港居住多年,接触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写出了《资政新篇》这样近代化的纲领,按理说应该是个思想先进的小伙,但还是不免落入了俗套,比如他给全国各省的改名。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一直认为都要避讳皇帝的名号,太平天国时就有些膨胀了,不止名字要避讳天王的名号,连各地的地名也要避讳,那要避讳的可多了去了。

首先要避讳的是天王洪秀全和这些东南西北翼五王的名字,还有一些特殊的字也要避讳。比如像“龙、师、主、王”这些字也要避讳。在太平天国的境内,洪秀全不允许有人姓洪,所以他们不得不改姓为“童”。有个安徽人名叫洪容海,加入太平天国时不得不改姓童,后来又投降了清军,最先做的事就是改回自己的姓氏。

即便是洪秀全的表亲王家也没能幸免,王姓从古至今都是人口大姓,然而洪秀全却不许民间用“王”这个字,只得改姓为“黄”或者“汪”,偌大的太平天国统治区再无王姓。

除了名字中的避讳,洪仁玕对于各省的改名才最让人无法接受。当时洪秀全称帝时的南京,因为有天王所在,所以改名为天京,意为“天国京师”。意思已经很明显了,直接对抗清朝。所以奉天省就变成了“奉添”,也不知道要添点啥。

南王冯云山,为了避讳“云”,把彩云之南的云南省改成了芸南省,而“芸”的意思是油菜或者是除草,怎么都感觉有一股青草味。“山”当然也要避讳,所以山西和山东省就不能用现在这个字了,改成了“珊西”和“珊东”。你让太行山怎么想,难道巍峨的高山转眼就变成了海底的珊瑚吗?简直是乱弹琴。

西王萧朝贵,避讳“贵”,贵州省改成“桂州”,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到了广西。苏州东南部改为苏福省,还有个桂褔省至今不知道说的是哪。

同样惨遭“毒手”的还有浙江、江西和新疆,不知道是犯了什么忌讳,改成了“浙姜、姜西、新姜”。也可能是受到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你别说,还挺接地气。还有黑龙江改成了“乌隆江”实在是够乌龙的。

但是改的最狠的还要数离清朝最近的京津地区了,直接改成了罪隶省,当然这里还包括了河北大部及河南、山东小部分地区。或许在胜利者眼中,这里是前朝的中心,所以是失败者。作为罪隶省首府的天津自然也要改,规避“天”字,就成了“添津”。

这一通乱改,估计自己都迷茫了,这就是膨胀的下场,其实他们也只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这也是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据说在天京陷落之前,洪秀全一共分封了2700多名王,都是领导了,还领导谁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