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人机,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摄影爱好者使用的大疆无人机?杭州有一家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则带来了农业服务机器人——智能植保无人机、3D测绘无人机、光谱遥感无人机等产品。

光谱遥感无人机,能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养分、环境、病虫害等;植保无人机能自动、高效率地完成农田、果园的打药,施叶面肥等作业。

茶园有了“侦察兵”+“救护员”

还有智慧农场解决方案

在杭州某茶园,杭州瓦屋科技有限公司的3D测绘无人机正徐徐起飞。按照工作人员提前设定好的路线,它能获取详细的全方位的茶园测绘数据。

“通过光谱遥感无人机,可以分析得到茶树的叶绿素含量、长势情况、病虫害信息等方面数据,进一步生成该茶园的详细分析报告,比如养分诊断、施肥决策、嫩叶监测及采摘时间估计、产量估计等数据。”瓦屋科技首席技术官胡少鹏表示。

瓦屋科技董事长吴开华告诉记者,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物联网+农业大数据+AI数据分析等技术,一方面能为无人机自动飞行提供地理数据支持,比如地形地貌、经纬度等,还可以实现农场不同尺度参数的监测、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提供智慧农场全套解决方案。

测绘无人机测绘完毕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接下来就该植保无人机出马了。植保无人机装载好所需要的农药,按照设定线路自动喷洒,实现复杂地形、复杂作物的自动作业。

相比起摄影爱好者使用的航拍无人机,瓦屋科技的植保无人机尺寸更大,羽翼更长。通过瓦屋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提前设定好飞行线路后,航线误差仅在厘米之间。

也就是说,测绘无人机、遥感无人机像是侦察兵;植保无人机像“救护员”,通过智能科技,双管齐下保护农作物,实现农作物精准管理。

喷洒均匀防治效果佳

效率是人工的30至50倍

比起传统的人工喷洒方式,瓦屋的植保无人机有什么优势?胡少鹏告诉记者,首先就是农药吸附率大大提高,用药有效率得以提升。植保无人机螺旋桨产生稳定强大的下压风,喷洒出的药液可以从顶部穿透到整棵树下部;通过离心雾化喷头,喷出的雾滴非常均匀;每颗雾滴粒径更小,呈雾状,吸附能力更强。而人工喷洒农药呈“水淋状”,雾滴粒径大,吸附能力较弱。

无人机喷洒相比人工喷洒更加均匀,农药利用率更高,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瓦屋植保无人机的喷洒,能保证这片果园每棵果树的叶子正反面都能覆盖到喷洒的农药,保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胡少鹏说。

“人工喷洒农药是水淋式的,结出的果子经常会看到表皮有一些锈斑,我们称之为果锈。更严重的是,过量使用农药还会造成对土地、环境、水质的污染。而瓦屋的植保无人机,喷洒出很小的雾滴,大部分都吸附在叶片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相比传统人工喷洒方式小得多。”胡少鹏表示。

吴开华告诉记者,采用传统的人工喷洒方式,果树作业一天也就喷洒2~3亩,而无人机一天可喷洒80~100亩,是人工的30~50倍。“瓦屋科技在果树植保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高管一度只领500元月薪

坚持只因看好市场前景

瓦屋科技总部位于杭州滨江。在展示大厅里,记者看到有三款植保类无人机,两款测绘、遥感类无人机。墙面上还陈列着多种瓦屋科技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

比如核心控制系统,控制无人机的整个飞行过程,也就是无人机的“大脑”;具有识别功能的高光谱相机,等于无人机的眼睛;看起来像一部手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用户的操作终端。

公司从2015年成立至今,三年的时间,无人机产品已经过了多次的迭代和升级。最新一代的无人机可以傻瓜式操作,全自主飞行,甚至能自主识别这块是谁家的地,从而判别是否喷洒。

瓦屋科技之所以选择以植保无人机进入农业领域,是因为看到了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农药喷洒又是种植环节的刚性需求,市场空间大。

“用自动化机器替代人工喷洒,可以避免农药中毒,减少农药和水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社会效益,再加上我们团队具有传感、检测、控制方面的长期积累,技术上可行性比较大。”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也有艰难的时候,因为公司大部分资金都用于了研发、试验,最困难的时候,在保证员工工资的情况下,高管团队只领500元的月薪。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年多。

吴开华告诉记者,团队的高管以前都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能在瓦屋领这么低的工资并且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对这份事业的认同感,以及对这一市场的看好。

虽然现在植保类无人机在推广过程中还面临着价格偏高,操作有难度,地域差异导致对无人机的应用和接受程度不同等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问题都会逐步解决。

“我国植保无人机主要还是以平原、缓坡地形的大田作物作业为主。目前无人机植保占比约3%,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无人机植保相比差距很大。而且除植保应用外,智慧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智慧农业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农业新闻网粉丝突破60万。

一篇文章阅读量突破三百三十万的网站

您希望领取价值168元长白山人参吗?

中国农业新闻网介绍: 中国农业新闻网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中国农业新闻网合法名称的农业专业网站。 中国农业新闻网十分重视网站保护,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com、中国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网.中国、农业新闻网.com、农业新闻网.cn、农业新闻.中国、农业新闻.com、农业新闻.cn等都属于我们公司。对中国农业新闻网进行了很好地保护,使那些假冒中国农业新闻网的网站无地自容。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中国农业新闻网又理所当然拥有了中国农业新闻网腾讯公众号,中国农业新闻网百度直达号,百家号以及各主要网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应、知乎等注册用户均属于中国农业新闻网。头条号中的“农业新闻”即是中国农业新闻网倾心打造的,便于搜索和关注的头条号。

谁有思想,谁有发展思路,谁能让企业腾飞,谁就会拥有未来。我们在农业互联网行业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们拥有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科技创新立项,以及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中国农业新闻网的成立(包括对所有域名的保护)足以证明我们的前瞻,中国农业新闻网不靠收取费用运营到今天就足以证明我们的实力。2018是农业互联网腾飞的一年,农业文化产业网络媒体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上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正在行动~!

目前国家处于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大时代。谁都知道依靠强权,单打独斗不可能拥有未来。希望有意合作、共谋发展的有识之士,拿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具体方案,共同把中国农业新闻网办好,为我国农业发展出力,为我国农业互联网发展出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