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小大 2018-08-08 09:32 我要评论(0)

  高温天气下,公交车也易“中暑”,问题故障集中爆发。市民在公交车里享受清凉、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的背后,有一群人,他们满身油污,常常在超过50℃的环境里,为公交车“诊断验伤”,用技术和汗水使一辆辆“中暑”的公交车“恢复健康”。昨天,记者走进无锡公交中南保修厂,近距离感受高温下公交维修工的辛苦。

  走出车厢,像从“泼水节”现场回来一般

  昨天上午9时,走进中南保修厂维修车间,远远就闻到了浓浓的机油味,只见修理车位上停满了待修的公交车,一些无车位的公交车只得停在外面,维修工们正在埋头修车。室外停着一辆77路公交车,因为发电机烧坏被送来“疗伤”。电工班班长章子超接过这个“病患”。烈日炙烤下,窗户紧闭的车里温度直逼50℃,像是一个大蒸笼,让人喘不过气来,章子超的大半个身子钻进了后舱室正在抢修。

  在车上观察章师傅工作的短短几分钟里,记者热得满脸是汗,而章师傅这时已经在里面“诊断”了一小时。章子超20岁起就进厂工作,如今从业15年,是一位资深的公交车“医生”。不一会儿功夫,他便将这辆混合动力车损坏的“中枢”——发电机和控制器卸了下来。只见他从后舱室里抽出的手臂已经沾满了油污,一颗颗汗珠顺着脸颊淌了下来,蓝色的工作服早已湿透,就像刚从“泼水节”现场赶回来一般。“我们的工作服一整天都不会干的,每天两身衣服都不够换。”接过同事递上的水,章师傅一口气喝了大半瓶,像这样的瓶装水他一天得喝上七八瓶。

  短暂休息期间,章师傅耐心地向记者解释,混合动力车的发电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此类车的起步和前期提速必须依靠电来提供动力,从起步到时速10码之间是用电,10码到20码之间油、电混用,20码以上用油,如果发电机坏了,车子基本就瘫痪了。发电机损坏这样的“疑难杂症”,他每天需要处理五六起。

  钻“地沟”检修车辆 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

  走出77路公交车的车厢,来到维修车间,这里停满了来“体检”的公交车。还未靠近车子,一股灼人的热气就扑面而来。张晓华是发动机班班长,他拿起工具钻进地沟里,弯着腰仰着头,细心地查看车辆的底盘。“公交车的日常维护保养分一级和二级”,张晓华一边检修一边介绍,每辆公交车行驶里程达到6000公里就要进行一级维护,行驶里程超过3.5万公里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二级维护,对于“高龄”公交车则要加大检测频率。

  记者紧随其后进入地沟,由于待检修的车子多,停得密,地沟入口只留了不到半米宽的空间,缩着手脚才下到地沟。待在地沟里最大的感受是闷热,这里的气温要比周边高四五度,闷热的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味。由于地沟深度有限,在里头要全程弯腰,头顶公交车底盘,还要承受车部件散发的热量,上蒸下烤,犹如钻进烤箱。张晓华一天要给五六辆公交车“体检”,常常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出来后腰酸脖子疼是少不了的。

  这边才刚刚检修好,又有一辆公交车送来“急诊”,张晓华立即爬出地沟赶到车间外。上了车,他从油门踏板附近的一个设备里熟练地抽出随车诊断接口,连接上解码仪,大约3分钟后诊断结果出来了:发动机无力,“病因”是水温过高。张晓华说,通常发动机水温在80-90℃浮动,夏季水温极易超出安全值范围,动辄破百。室外的故障车辆,发动机舱环境温度就高达80℃,仪器表面的温度则更高。对于这里的维修工人来说,烫伤是家常便饭,每个工人都被烫过。

  夏季维修量增三成 路上抢修最辛苦

  据了解,中南保修厂是1路、11路、15路等50多条主要线路公交车的维修基地,共有80多名修理工,他们保障着500多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相比于其他季节,炎热的夏季公交车更容易出现故障,发动机“开锅”、车辆前进乏力、空调制冷效果差、线路着火等都是夏季常见的车辆故障。中南保修厂厂长助理冯超说,高温天公交车故障发生率比平时高30%,维修人员的工作量也因此大了许多,不少工人每天经手的故障车辆多达十几辆。在车间旁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了一块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正在检修中的车辆和相应的故障信息,有近20条,而这些仅仅只是需要小修的车辆数。

  公交车维修工不止要在车间里工作,最苦的是抢修坏在路上的车。冯超说,不管当时路面有多烫,他们都要往车底钻。他还记得,有一次下午1点多接到报修电话,一辆公交车在火车站附近抛锚。到了现场后,他铺了块硬纸板垫在地上,钻入车底,一修就是半个多小时,后来发现整个身体的外露部位都被烫红了。“公交车维修马虎不得,哪怕是拧紧松动的一颗螺丝、解决一丝丝的渗油,都有可能避免一场事故。”冯超说,为了乘客的安全,就算脏点累点也是值得的。(晚报记者 蔡佳 实习生 华晓芸/文、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