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小大 2018-08-08 09:32 我要評論(0)

  高溫天氣下,公交車也易“中暑”,問題故障集中爆發。市民在公交車裏享受清涼、安全、舒適的出行環境的背後,有一羣人,他們滿身油污,常常在超過50℃的環境裏,爲公交車“診斷驗傷”,用技術和汗水使一輛輛“中暑”的公交車“恢復健康”。昨天,記者走進無錫公交中南保修廠,近距離感受高溫下公交維修工的辛苦。

  走出車廂,像從“潑水節”現場回來一般

  昨天上午9時,走進中南保修廠維修車間,遠遠就聞到了濃濃的機油味,只見修理車位上停滿了待修的公交車,一些無車位的公交車只得停在外面,維修工們正在埋頭修車。室外停着一輛77路公交車,因爲發電機燒壞被送來“療傷”。電工班班長章子超接過這個“病患”。烈日炙烤下,窗戶緊閉的車裏溫度直逼50℃,像是一個大蒸籠,讓人喘不過氣來,章子超的大半個身子鑽進了後艙室正在搶修。

  在車上觀察章師傅工作的短短几分鐘裏,記者熱得滿臉是汗,而章師傅這時已經在裏面“診斷”了一小時。章子超20歲起就進廠工作,如今從業15年,是一位資深的公交車“醫生”。不一會兒功夫,他便將這輛混合動力車損壞的“中樞”——發電機和控制器卸了下來。只見他從後艙室裏抽出的手臂已經沾滿了油污,一顆顆汗珠順着臉頰淌了下來,藍色的工作服早已溼透,就像剛從“潑水節”現場趕回來一般。“我們的工作服一整天都不會幹的,每天兩身衣服都不夠換。”接過同事遞上的水,章師傅一口氣喝了大半瓶,像這樣的瓶裝水他一天得喝上七八瓶。

  短暫休息期間,章師傅耐心地向記者解釋,混合動力車的發電機之所以重要,是因爲此類車的起步和前期提速必須依靠電來提供動力,從起步到時速10碼之間是用電,10碼到20碼之間油、電混用,20碼以上用油,如果發電機壞了,車子基本就癱瘓了。發電機損壞這樣的“疑難雜症”,他每天需要處理五六起。

  鑽“地溝”檢修車輛 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

  走出77路公交車的車廂,來到維修車間,這裏停滿了來“體檢”的公交車。還未靠近車子,一股灼人的熱氣就撲面而來。張曉華是發動機班班長,他拿起工具鑽進地溝裏,彎着腰仰着頭,細心地查看車輛的底盤。“公交車的日常維護保養分一級和二級”,張曉華一邊檢修一邊介紹,每輛公交車行駛里程達到6000公里就要進行一級維護,行駛里程超過3.5萬公里要進行更加精細化的二級維護,對於“高齡”公交車則要加大檢測頻率。

  記者緊隨其後進入地溝,由於待檢修的車子多,停得密,地溝入口只留了不到半米寬的空間,縮着手腳才下到地溝。待在地溝裏最大的感受是悶熱,這裏的氣溫要比周邊高四五度,悶熱的空氣裏瀰漫着機油味。由於地溝深度有限,在裏頭要全程彎腰,頭頂公交車底盤,還要承受車部件散發的熱量,上蒸下烤,猶如鑽進烤箱。張曉華一天要給五六輛公交車“體檢”,常常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出來後腰酸脖子疼是少不了的。

  這邊纔剛剛檢修好,又有一輛公交車送來“急診”,張曉華立即爬出地溝趕到車間外。上了車,他從油門踏板附近的一個設備裏熟練地抽出隨車診斷接口,連接上解碼儀,大約3分鐘後診斷結果出來了:發動機無力,“病因”是水溫過高。張曉華說,通常發動機水溫在80-90℃浮動,夏季水溫極易超出安全值範圍,動輒破百。室外的故障車輛,發動機艙環境溫度就高達80℃,儀器表面的溫度則更高。對於這裏的維修工人來說,燙傷是家常便飯,每個工人都被燙過。

  夏季維修量增三成 路上搶修最辛苦

  據瞭解,中南保修廠是1路、11路、15路等50多條主要線路公交車的維修基地,共有80多名修理工,他們保障着500多輛公交車的安全運行。相比於其他季節,炎熱的夏季公交車更容易出現故障,發動機“開鍋”、車輛前進乏力、空調製冷效果差、線路着火等都是夏季常見的車輛故障。中南保修廠廠長助理馮超說,高溫天公交車故障發生率比平時高30%,維修人員的工作量也因此大了許多,不少工人每天經手的故障車輛多達十幾輛。在車間旁的辦公室裏,記者發現了一塊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了正在檢修中的車輛和相應的故障信息,有近20條,而這些僅僅只是需要小修的車輛數。

  公交車維修工不止要在車間裏工作,最苦的是搶修壞在路上的車。馮超說,不管當時路面有多燙,他們都要往車底鑽。他還記得,有一次下午1點多接到報修電話,一輛公交車在火車站附近拋錨。到了現場後,他鋪了塊硬紙板墊在地上,鑽入車底,一修就是半個多小時,後來發現整個身體的外露部位都被燙紅了。“公交車維修馬虎不得,哪怕是擰緊鬆動的一顆螺絲、解決一絲絲的滲油,都有可能避免一場事故。”馮超說,爲了乘客的安全,就算髒點累點也是值得的。(晚報記者 蔡佳 實習生 華曉芸/文、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