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儘管哥尼斯堡和俄羅斯隔着波羅的海三國,但畢竟共同屬於蘇聯,沒有什麼不便。最終達成的共識是,作爲補償,東普魯士的2/3劃給波蘭,而北部——哥尼斯堡及其周圍區域歸入蘇聯版圖。

在波羅的海東南岸,波蘭和立陶宛的犄角,有一小片土地,它既不屬於波蘭,也不屬於立陶宛,而是屬於俄羅斯。

這就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飛地,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深綠色處)在俄羅斯(綠色處)和歐洲版圖中所處的位置。©Stasyan117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最小的州,面積不過1.51萬平方千米,比北京總面積小一點。2018年人口數量約99萬,大概是北京人口的1/20。

讓人意外的是,這片土地曾是德國的重要城市,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生活於此,且一生不曾離開。

但現在,這塊土地屬於俄羅斯,雖然它與俄羅斯本土相距幾百公里。

▲啓蒙時代的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年)

01.

「哥尼斯堡」時代

加里寧格勒歷史悠久,但俄羅斯人踏上這片土地,其實還不到百年。

13世紀中葉,神聖羅馬帝國的條頓騎士團遠征波羅的海地區。他們驅逐了這裏原先的主人——古普魯士人,於1255年建立起第一座城堡。爲表達對參與這次遠征的波西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敬意,騎士團將這裏命名爲「哥尼斯堡」(德語:Königsberg),意爲「國王之山」。

之後的幾個世紀,哥尼斯堡逐漸成長爲集政治、經濟、文化於一體的重鎮。

▲1895年的哥尼斯堡城堡

作爲波羅的海區域的戰爭要塞,哥尼斯堡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被歷代統治者賦予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它曾是條頓騎士團首領的居所、普魯士公國的首都、普魯士王國東普魯士省的首府,還是納粹德國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連丘吉爾都曾說它是「現代化重型防禦堡壘」。

此外,早在14世紀,哥尼斯堡就是波羅的海東南部的重要港口,貨船往來頻繁,這裏也成爲重要的商貿中心。

繁榮的經濟交流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如康德的批判哲學、E·T·A·霍夫曼(E. T. A. Hoffmann)的浪漫主義創作、希爾伯特的空間理論......這裏撐起了歐洲文明的一角。矗立至今的哥尼斯堡大教堂,它的哥特式尖頂,宣告着一度繁榮的德意志文化。

▲哥尼斯堡大教堂

然而,屬於德意志歷史的印記逐漸褪色。

1945年,二戰進入尾聲,蘇聯發起東部戰線反攻。在被史學家稱爲「第二次東普魯士攻勢」的衝擊下,德國東普魯士地區全部被蘇聯佔領。哥尼斯堡一戰異常慘烈,蘇德雙方死亡人數逾十萬。同時,哥尼斯堡還遭英軍轟炸,大火燒了幾夜,城市幾近毀滅。

艱難支撐三個月後,終於,在1945年4月9日,德軍司令奧托·拉施(Otto Lasch)下令開城投降。

疲憊的殘軍可能沒有想過,他們走出哥尼斯堡的腳步,踩踏着幾個世紀文化積澱的廢墟殘骸,也宣告了在這片土地上一個時代的落幕。

02.

蘇聯的西部禁區

二戰後的波茨坦會議上,蘇聯與波蘭就領土問題針鋒相對,因爲蘇聯不願歸還已佔領的波蘭領土。最終達成的共識是,作爲補償,東普魯士的2/3劃給波蘭,而北部——哥尼斯堡及其周圍區域歸入蘇聯版圖。

▲1938-1948年東歐國界變化,橙色區域爲二戰後蘇聯和波蘭獲得的土地。©Mosedschurte

俄羅斯是蘇聯15個加盟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基本是蘇聯的主導者,新獲的土地也就自然地歸屬於俄羅斯。儘管哥尼斯堡和俄羅斯隔着波羅的海三國,但畢竟共同屬於蘇聯,沒有什麼不便。

蘇聯很重視這塊土地,剛接手就給哥尼斯堡改了名。

改名方面,蘇聯有一個用人名作地名的習慣,1924年聖彼得堡更名爲列寧格勒即是一例。爲紀念在1946年6月3日逝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蘇聯將新納入版圖的屬地,改名爲加里寧格勒州。哥尼斯堡作爲州首府,因之改爲加里寧格勒。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1875-1946年),自十月革命後到去世爲止,一直擔任蘇俄和蘇聯的國家元首。

改名不是單純的紀念行爲,它意味着,這裏不再是德意志的「國王之山」,而是屬於蘇維埃。此後,加里寧格勒州的每一個鄉鎮,都被賦予了新的名字。

1949年起,哥尼斯堡之戰中倖存的德國居民都遭到驅逐,他們被迫離鄉,大多選擇去投奔西德。與此同時,大量俄羅斯人遷入這裏。據2010年俄羅斯人口普查,加里寧格勒州的俄羅斯人佔比高達87.4%。

隨着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的變更,語言、風俗、制度也隨之變化。冷戰期間的加里寧格勒州,難以尋找舊日的痕跡。普魯士時代的教堂、音樂廳被摧毀或廢棄,蘇聯式的國營農場、重工業廠拔地而起。哥尼斯堡舊城堡殘跡於1968年被推平,勃列日涅夫要徹底消除這片土地對德意志的記憶。

▲在哥尼斯堡城堡原址處,蘇聯計劃建造一座21層巨型建築,被稱爲加里寧格勒住宅(The House of Soviets),但最終未能完成。

緊接而來的冷戰膠着局勢,更是敦促着蘇聯對加里寧格勒進行武裝和經營。

作爲蘇聯的西部邊境,加里寧格勒州長年部署着幾十萬的軍隊。50年代,波羅的海艦隊總部就設在這裏。這裏外人很難進入,出入需要通行證。

加里寧格勒很快就徹底蘇聯化了,它由蘇聯嚴密控制着,保持着宏偉、孤獨、沉默。

03.

東歐腹地的俄羅斯之釘

20世紀90年代初,立陶宛、拉脫維亞與白俄羅斯紛紛獨立,蘇聯宣告解體。這對加里寧格勒來說是致命的,它一下子失去了和俄羅斯本土的實體聯繫,實實在在成爲了一塊飛地。

而且,這不是它第一次成爲飛地。一戰結束後,德國被迫讓出波蘭走廊,當時的哥尼斯堡就成了德國的飛地。但這次面對的局面,無疑更爲嚴峻。

▲《凡爾賽條約》要求德國在東西普魯士中間劃出寬約80公里的地帶由國際共管,即波蘭走廊。哥尼斯堡位於東普魯士北部。

德意志統治時期的繁榮不再,加里寧格勒州長期陷於經濟蕭條。而俄羅斯本土也正面臨重重麻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遠在波羅的海岸的小政區。

但隨着北約東擴,與俄羅斯短兵相接,加里寧格勒的地緣價值重新得到重視。在地理位置上,它像一枚插進東歐的釘子,是俄羅斯對西方戰略的橋頭堡與風向標。

2014年底,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舉行大規模軍演,並於隨後宣佈,這裏部署了伊斯卡德爾導彈。這一系列舉動,無疑指向了當時與北約的緊張關係。

▲ 冷戰結束後,北約增加了13個新成員,逼近俄羅斯。 ©Patrickneil

如果不考慮上述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加里寧格勒的自然條件其實並不差。它是蘇聯僅有的兩個不凍港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這裏還蘊藏着世界90%的琥珀資源,有「琥珀之都」的美譽。但即使如此,當地經濟仍然落後於俄羅斯本土。

其實早在1996年,俄羅斯就將這裏設置爲經濟特區,全境免除關稅,併爲投資經營出臺優惠政策。

普京上臺後,持續了吸引外資政策,而且進一步宣稱要將加里寧格勒打造爲「波羅的海的香港」與「波羅的海的拉斯維加斯」。但十餘年過去,目前來看,結果仍不盡人意。

加里寧格勒自己也在嘗試走出冷戰格局,尋找新的出路。

於是,荒廢了半個世紀的普魯士時代的遺蹟被提上修繕日程,之前只有十來座建築留存了下來,其餘的很多都要修繕或重建。已經成爲歷史的德意志和蘇聯文化,在加里寧格勒的土地上終於達成共存,賦予加里寧格勒獨特的歷史風貌。每年都會有德國人辦俄羅斯簽證專程到來,在陌生的故鄉中,尋找一絲熟悉的歷史回憶。

「 我能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 」康德提出的三個問題,仍然籠罩着他的故鄉——曾經的哥尼斯堡,如今的加里寧格勒。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