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手下混的軍師角色,都不是一般人,最次的放在吳與蜀的話,還是算是中上游的人才,曹操是什麼人,是一個比較娘炮的小個子,聰明又放蕩不羈的人最合曹操的胃口,比如郭嘉,但大多數定計策的還是要其貌不揚非常穩重的人來搞,荀家叔侄還有毒士賈詡都是曹操必不可少的智囊,荀彧實在是太美了,三國第一顏值就是荀彧了,長得如同美白婦人般,高大英俊,但是他始終不是很容忍曹操有異心,希望曹操老老實實做個漢臣,所以說話的時候還是沒注意大小分寸,賈詡呢,在投奔曹操之前,詭計百出,以天下百姓爲墊腳石,出的主意陰損至極,只爲一兩人服務,枉顧天下蒼生,投奔曹操之後,早已摸透曹操性格,除了在軍事上給出有用的建議以外,其他的閉口不談,安然善終。

比如郭嘉程昱之流,郭嘉就是很會煽動曹操的心,但實質性的建議從來木有,程昱更像武將,偶爾出謀劃策,但更多喜愛在刀口上舔血。看上去好像曹操麾下謀士人才濟濟,實則真正有用的就是三個,荀彧荀攸賈詡。

荀攸,生於157年,卒於214年。他是荀彧的侄子,卻比荀彧大6歲。從小到大,跟着小叔叔混,荀攸心裏沒啥障礙,畢竟荀彧是潁川荀氏最爲璀璨的一個,一舉一動,牽動人心,年紀輕輕就抓到了潛力股,曹操,那時候曹操混的一塌糊塗,被袁紹壓的死死的,稍有不慎,就成冢中枯骨了,那時候跟着曹操的人哪有現在開了上帝視角,可以預見未來?更說明了荀彧的牛叉,就是因爲小叔叔的提攜,其貌不揚,看起來蠢牛木馬的荀攸就自然而然的混進去了,當上了曹氏集團的高層。

來的時候比較巧,正好是曹操四處征戰的時期,每天天的都要打仗,敗了要逃命,還要繼續打,荀攸這樣的,完全可以大展拳腳,荀彧智謀不低,但他全部心力放在後勤上,那麼真正爲曹操出謀劃策的只有荀攸了,也不能排除荀攸和荀彧都私下商量過,兩個人共同出點子,取長補短,最後總結下來,由荀攸去上報曹操。

活捉呂布,官渡之戰中白馬勝利,徹底平定河北,荀攸都是主功。

荀攸的功勞大,但嘴巴特別嚴,做人低調。

低調到什麼程度呢?

曹操評論說,荀攸低調得像個傻子。

荀攸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看上去就是外表畏畏縮縮,悶屁不敢放一個,說話不利索的傻瓜啊,但肚子裏都是錦繡啊!

荀攸呢,雖然看上去老實巴交,但做事一向是狠辣決絕,看準了一個目標,不達到不罷休。董卓專政的時候,動輒殺人,一言不合,在朝堂上揮刀劈人那是常見的事情,如果在董卓眼皮下偷偷造反的話,稍有不慎,就容易出事,荀攸當時做事也不是很謹慎,一不小心就賠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他與議郎鄭泰、何顒等人商量刺殺董卓。事情沒執行,就被發覺。何顒、荀攸入獄,何顒憂懼自殺,在暗無天日的大牢裏面,荀攸忍受嚴刑拷打以外,他在裏面想了很多,才發現真理就是少說多做,最好光做不說,把嘴巴緊緊閉上,才能自保,眼看荀攸就要完蛋了,極有可能就這麼曇花一現了,他運氣好,在該喫喫,該喝喝,恰好碰上董卓被殺,荀攸得以免罪。

荀攸膽大,在官渡之戰中,連續起了三次大作用。

一,在白馬勝利之後,曹操和荀攸領600騎兵,遭遇袁紹5000多追兵。別人都是怕,只有荀攸和曹操認爲正是殲敵好時機,故意放棄輜重,引誘敵軍爭搶,然後突然發起攻擊,斬顏良,大破袁軍。

二,許攸投奔曹操時,獻計偷襲烏巢。大家都懷疑,因爲許攸這哥們不怎麼靠譜,剛來曹營都比比劃劃,這條計是不是坑,不好說。

只有荀攸和賈詡勸曹操,偷襲烏巢這計可以,得幹。

三,烏巢偷襲得手,張郃和高覽在曹營陣前投降,曹操還沒回來,大營裏只有荀攸和曹洪留守,曹洪不敢接受張郃和高覽的投降。

荀攸說:“張郃的計謀不被袁紹採用,一怒之下前來投奔,您懷疑他什麼呢?”曹洪這才接受了張郃等的投降。

如果張郃和高覽的投降不被接受,袁軍就不會崩潰。

相持下去,曹操和袁紹之間,結果還未可知。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曹操起家於中原地區,中原雖是我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但也是四面受敵之地,曹操的周圍有呂布、劉備、張繡、劉表、孫策、袁紹、袁術等多個諸侯,這些諸侯的實力不比曹操差,甚至還要強於曹操,曹操既要避免被圍殲,還要往大了發展,那麼什麼時候該打誰不該打誰,就上升爲一種學問。

曹操非常幸運,除了有荀彧、郭嘉等人爲他分析敵我形勢,還有荀攸在這方面做出了與之同樣的貢獻,最終掃除了各種後顧之憂,使得曹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官渡之戰。

曹操在白馬坡有一個漂亮的襲擊戰,縱使文丑不是關羽所殺,但關羽能夠衝陣斬殺號稱“勇冠三軍”的顏良,也是非常厲害了,然而關羽能有這樣的機會,成就武聖的盛名,還是靠荀攸把他一手捧起來的。

官渡之戰,曹操本欲先下手佔據黎陽等有利地形,但是敵我實力相差太大,曹操和袁紹初一交手,曹操軍便潰敗而走。

袁紹軍攻下黎陽後,進而攻下白馬津,並由此渡過黃河進攻東郡太守劉延,延津則因爲有于禁的堅守而使得曹操免於全線潰敗。荀攸便以此設計,假裝由延津進兵進攻袁紹軍後方,別遣由張遼、關羽率領的輕騎襲擊白馬坡的顏良,一招聲東擊西,令顏良死於關羽之手。

殺掉顏良之後,曹操放棄白馬、延津全線撤退,袁紹又派遣文丑率領騎兵前來追擊。因爲敵強我弱,衆將都建議曹操退守營壘,荀攸則建議曹操,就將所押運的輜重丟在路上作爲誘餌,趁袁紹軍爭搶戰利品的時候,發動襲擊,又讓敵將文丑命隕當場!

顏良、文丑都是當時袁紹麾下赫赫有名的大將,結果都死於荀攸的算計之下。明明袁紹的實力要比曹操強很多,但荀攸就是能憑藉自己出色的計策讓袁紹損兵折將。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敗後感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郭嘉在官渡之戰前提出“十勝十敗”後,並沒有在這場事關曹操生死存亡的大戰裏,爲曹操獻上一個可行策略。而荀攸前前後後爲曹操克敵制勝出了不少奇謀,所以曹操上表漢獻帝讚賞荀攸稱:“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可惜的是,荀攸所著作的“十二奇策”未能流傳下來,非常遺憾。有可能荀攸這些計策有幾條是非常齷齪的,不好意思流傳下來吧,要麼是荀攸根本不想讓他人摘取他的智慧結晶,寧可隨他埋入黃土之下,也不肯分享出來。

荀攸奇策百出,爲人卻非常的低調,低調到他所獻給曹操的奇策,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炫耀。想必這也是荀攸的“十二奇策”沒能保留下來的主要原因。按《魏書》:“(荀)攸姑子辛韜曾問攸說太祖取冀州時事。攸曰:‘佐治爲袁譚乞降,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韜及內外莫敢復問軍國事也。”

“姑子”是妻子母親的孩子,即小舅子,“佐治”是辛毗的字。荀攸的小舅子辛韜前來問荀攸,是如何幫助曹操平定河北的,荀攸則告訴辛韜說:辛毗作爲袁譚的使者來向主公曹操請降,然後曹操率領大軍就去將其平定,這當中的奧祕我怎麼會知道!。

給曹操出了那麼多克敵制勝的奇策,曹操又在漢獻帝面前公開誇讚,就算是比較謙虛的人,也會說個什麼,哪裏哪裏,領導更牛之類的話,而荀攸卻表示這事跟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這種裝傻行爲用我們現在經常引用李白的那句話說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荀攸不願意說,別人也就沒再問,這讓荀攸充滿了神祕感,但荀攸也因此缺少話題而少了點熱度,所以說起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賈詡等人,要比荀攸出名的多。

對於荀攸低調的作風,曹操也深爲佩服,於是說他“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

顏子即顏回,是孔子的弟子;甯武即甯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他倆都是極爲有才卻又非常謙虛(裝傻)的名人。

有意思的是,孔老夫子曾經評甯武子說:“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是說甯武子這個人,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都展現出來;但是如果國家政治昏暗,甯武子就會開始裝瘋賣傻。

曹操表示荀攸的奇策還有郭嘉、賈詡等人能與之比肩,但荀攸裝傻的本事,卻是連顏回、甯武子都比不上。

那麼用甯武子來類比荀攸愛裝傻的行事風格,是因爲曹操看出來,荀攸在心裏認爲,曹操作爲主公所統治的國家是屬於“邦無道”的嗎?不是的。

荀攸裝傻是對別人裝傻,但私下裏對曹操還是傾力輔佐的。也就是說,荀攸對國家的領導人曹操,毫不吝惜的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達到安邦定國的目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給其他無心於江山社稷的人,那對於國家來講,其實沒有絲毫意義。

越是亂世,就越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匡扶社稷,而顏回、甯武子明明能力極強,卻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選擇了隱退。所以,同樣是“大智若愚”,曹操認爲荀攸的境界,遠遠超過了顏回、甯武子二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