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的臨時大總統候選人三名,分別是孫中山、黎元洪、黃興。辛亥革命後,宣佈獨立的各省派了代表來到了南京,經過商討建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而此時匆匆從海外回國的孫中山就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1年的時候,清廷已經對全國失去了掌控,武昌起義就在這一年爆發了,武漢三鎮宣佈了獨立。可恐怕令雙方都沒有想到的是武昌起義竟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短短兩個月,全國十幾個省紛紛宣佈了獨立,只剩下那麼幾個省份還效忠清廷。

辛亥革命後,宣佈獨立的各省派了代表來到了南京,經過商討建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而此時匆匆從海外回國的孫中山就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那麼,爲什麼是孫中山做了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畢竟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並不在國內。

辛亥革命後,各省都成立了軍政府,還都推選除了各省的領導人--都督。但其實我們知道,辛亥革命還是屬於個地方單打獨鬥的性質。我們不能忽略革命黨的作用,但其實更多的還是民間的“各省之力”。
而由於南北對峙,北方的清廷以及北洋勢力虎視眈眈,革命黨面臨的壓力非常大。時間不等人,表面上看南方几乎全部獨立了,可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還是一盤散沙,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而且客觀地說,這些新時代的都督其實也並非都是心向革命,有些是被逼無奈,有些更是趕鴨子上架,只不過是權力平衡的結果。
當時的臨時大總統候選人三名,分別是孫中山、黎元洪、黃興。從候選人裏可以看出,孫中山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雖然孫中山並不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但是他的威望很高。自從孫中山投身革命以來,不管是興中會,還是同盟會的建立與他有着非常大的關係,他還是同盟會的總理。
而且在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後,他在國內外宣傳革命,爲起義籌募經費,組織了多次武裝起義,還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張。雖然同盟會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依然是最大的革命黨組織。

黃興是老革命黨,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在武昌武昌起義時,他還是革命軍戰時總司令,但是大多革命黨領導人還是傾向於孫中山。本來黃興被推舉去南京組織臨時政府,但在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國的時候,他直接推辭了。
再說黎元洪,他是湖北軍政府總督,在臨時政府成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所以黎元洪地位可見一斑。

但是我們知道黎元洪能夠坐上都督之位,其實是權力平衡而已,這並不能說明他的實力和威望。而且他自己都沒有什麼底氣,他在南北議和前搖擺於“戰”與“和”之間,甚至還表示,只要袁世凱擁戴革命,還可以擁戴袁世凱做大總統。
當然了,黎元洪其實還是希望爭取一下的,但他無論是在同盟會、保皇派還是地方實力派,他都得不到支持。選舉總統和當時選舉他成爲都督形勢完全不一樣。

最終,通過選舉,孫中山以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資產階級的妥協,在清帝退位後,孫中山辭去了大總統之位,讓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