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有外交,古代也有“外交”。明代的外交主要是在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之下进行的。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一反元朝使用武力政策,而采取和平的对外策略,延续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认为:“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他将15个国家列入不征之国的名单,其中就有日本。其实朱元璋很厌恶日本,那为什么还将其列入这个名单呢?


朱元璋

朱元璋厌恶日本,主要源自于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倭寇对明朝沿海周边的侵扰劫掠。而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则又是出于历史殷鉴和明朝的战略地缘政治考量。

在元朝忽必烈执政期间,曾派使者出使镰仓幕府打算“文服”日本列岛。但外交文书中“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等傲慢威胁性的辞令,以及日本由来已久的对南宋正统思想的认可,使得以幕府“执权(实际最高权势者)”北条时宗为首的高层统治者做出了拒绝向忽必烈称臣的决定,甚至违反“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的外交惯例毅然斩杀了元朝使者。盛怒之下忽必烈先后组织两次针对日本的大规模渡海登陆军事行动,但均无功而返,并被后世史学家认定为是消耗元朝国本、导致蒙古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明朝地图

与此同时在日本国内,运行100多年的镰仓幕府受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冲击、武士集团内斗、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影响,产生了许多“无产无业”失去生活经济来源的武士“浪人”,他们以“报复元朝两次攻伐”为借口,开始漂洋过海以劫掠元朝和朝鲜沿海地区为生,对两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倭寇的劫掠行动深恶痛绝,也曾一度萌生攻伐日本的念头,可在元朝的历史借鉴下打消了用兵的计划,但贫农出身的朱元璋下了一道十分草根接地气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在军民海防层面预防倭寇入侵。

另外一个极其重要而现实的原因,应该就是漠北草原北元朝廷的地缘威胁。徐达攻占元大都驱逐元廷后,元顺帝带着蒙古族民全身而退,游走在成吉思汗活动过的草原上与明朝分庭抗礼,有明一朝都未能将蒙古残余势力清除殆尽,始终是威胁明朝北部边境的巨大隐患。在此严峻形势下,如果朱元璋以举国之力攻伐日本,则必然会造成国内的军事力量空虚,给北方的蒙古骑兵以可乘之机,威胁明朝的生存。


因此,在忽必烈的历史教训和北方蒙古势力威胁的双重考虑下,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意在将防守重点稳定在北方长城一线,确保明帝国的江山稳固、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