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趙州有座橋,橫跨在安濟河上。千百年來,它默默無語地爲南來北往的商賈、行人作舟引渡。歷經世代風雨,它依舊岸然屹立在那裏。沒有慼慼的怨聲,也沒有爍爍的炫言,負道而伏,爲無爲之爲。
柏林禪寺也有座橋,那是一座無影的橋。無論張果老、柴王;驢子、車子;還有你和我都曾走過那橋。
張果老過橋是爲了觀察;
柴王爺過橋是爲了驗證;
你和我過橋或許沒留心……
我問:趙州橋到底渡過多少生靈
橋不語。
柏林禪寺的橋又度過多人
禪師說:“無”。
然而,我確實聽到那橋上鼎沸的人聲和“得得”的蹄踏……
禪師說:此乃爾念。
或許,確實是“無”,或許,確屬我之渾念。
老禪師的確寧靜致遠,淡泊無掛。以菩薩心承受驢馬踐踏,以佛心普渡衆生。……
如此而已。
既是而已,我等便而已而已罷。
既爲之攝影,則不可以盲目而行。首先,須知何爲“禪”
從《禪說》一書中,我初識“禪”字。
聖嚴法師在書中對我如是說:“我想告訴你的,禪不是知識,知識並不離開禪;禪不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從禪獲得;禪不是哲學,哲學卻無法超越禪的領域;禪不是科學,科學重實際,重經驗的精神,亦正是禪的要求。
…禪是普遍而永恆的存在,它用不着任何人來傳授,須要傳授的,乃是如何親自體驗這個禪的方法而已。”
嗚呼,又是一個而已!難道真的要我而已而已!
直至開營,我依舊在那裏而已。
生活中有禪,禪在生活中。
從法師那裏聽到這話時,第一卷膠捲已經到了該退出相機的時候了。
一邊裝着第二個膠捲,法師的話語又迴響在耳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
我若有所悟:將佛法淨化人生,淨化社會,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實於生活之中,落實於工作之中,落實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廣播於人世間。……這便是生活禪倡導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淨慧法師曾開示:“佛經,正式翻譯過來的七、八千卷,加上歷代祖師的著作,一共是兩萬多卷。打開這些經卷,可以發現使用得最多的便是‘心'字,描繪得最多的是我們心的狀態。”心的狀態!
我們心的狀態在生活中持續時最長的,是什麼呢
我以爲,是“潛意識'。
我們口頭常說的“心底裏”,“腦子裏”、“骨頭裏”……等等,無不是指潛意識,是潛意識在支配着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言行舉止。
潛意識自存向背,有善惡之分。
正向的,“善”的潛意識可以使人正確判斷事物,擺脫困境。具體地說,在潛意識的驅使下,人們表現出“知”與“行”。如潛意識是向善棄惡的,則人即表現出利樂有情的行爲:銳意進取,忘我工作,助人爲樂,見義勇爲,自覺覺他,攜手並進。
倘若潛意識是爲惡念,則人必將與正念相背而行,在不知不覺中誤入歧途,步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是故,人需要在生活中修行,時刻提起正念。在修行中生活,用正念觀照自心,用佛的慈悲,禪的精神、智慧與自我的潛意識對話,時進參究反省,以正言行。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這是生活禪夏令營的主題詞。
以自覺、自省、自律爲宗旨,在生活中修行。放棄小我,觀照大我,莫作諸惡,奉行衆善,不爲物擾,不爲利牽是生活禪積極倡導的精神實質。
只有將大悲精神落實到生活的實處,化爲自覺的行動,纔有可能爲大衆謀幸福,爲人類文明與進步做貢獻,才能真正做到“奉獻人生。”
讓我們接過“生活禪”這盞明燈。高舉過頭,照亮我們自身,也照亮周圍。讓真、善、美在人世間發揚光大,讓生活之花永遠芬芳撲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