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安農商銀行“雷雨紓困”行動以“主動請戰制”貫穿始終,改變“多頭對接營銷、提供零星服務”帶來的效率低下問題,以任務認領、行長牽頭、責任到人的形式,盡最大努力與掛鉤對接的小微企業建立長期聯絡和深度合作關係。面對復產復工壓力,中央、地方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對於上面的政策,包括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獎補、激勵、風險分擔等財稅政策以及央行對基層法人配套的降準、再貸款等貨幣政策,銀行應積極主動,一條條研究、一項項落實,把政策裏的“含金量”挖掘出來,貫徹應用到每一個應當享受、能夠享受的企業當中,實實在在幫助企業減負、壓縮財務成本。

世勢如棋局,善弈者謀勢。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對小微企業生存帶來新的衝擊,作爲奮戰在改革發展前沿的農村金融機構,應當時刻保持“趕考狀態”,強化“答卷意識”,努力出好“先手棋”、下好“及時雨”、打好“實字牌”,與地方企業命運與共、共渡難關,讓銀行的發展指標有更多的“幸福指數”,讓發展成果有更多的“民生含量”。

想出思路“破題”

疫情的發生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作爲“命運共同體”的兩端,這場危機考驗的不止是企業,還有銀行自身。一方面,企業生產停滯,訂單持續下降,面臨持續經營危機;另一方面,企業需求不足,銀行信貸下降,面臨短期投放、資產質量、監管達標等多重壓力。危機的解決之道在於“化危爲機”。隨着全國疫情防控態勢積極向好,企業已經陸續按下“開工鍵”,如何破解困局、走出困境,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把發展的速度拉上來,作爲資源供給的銀行方,需要提高站位、想出思路、快速破題。

疫情以來,銀行層面量身定製的“抗疫貸”系列產品和政府層面出臺的復工優惠政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來。政策多頭、種類繁多讓企業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也陷入選擇性“困局”。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信息不對稱”,特別是企業層面,對於通過什麼渠道享受、自身能否享受、在多大範圍、有多大程度享受某項優惠政策存在疑慮。身處困局當中,大多數金融機構也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將信貸投放不足歸結爲政策加碼不夠、營銷走訪不足。事實上,最大的癥結在於缺少必要的“信息傳導機制”,這種機制能夠將政府、央行等各層面的優惠政策,如支農支小再貸款、專項再貸款政策、財政貼息政策、科技貼息政策更好、更快地傳導並定向應用到小微企業當中。

疫情當下,小微企業最缺什麼,最需要什麼?地方中小銀行最有發言權。筆者所在海安農商銀行,多年來領先保持“南通支持製造業第一行”主力地位,2019年發放和服務了全市區域內63.6%的製造業貸款。爲有效解決疫情困境,盡最大努力幫助“有需要的客戶”,該行於2020年3月初創新推出“雷雨紓困”行動,爲218戶中小企業客戶和670戶普惠型小微企業“一企一策”制定主動增信、降低成本、無還本續貸、延期還本付息等解難紓困方案,其內涵在於站在“銀企同生共榮”的角度,與企業共享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提升“自愈”和“自救”能力。

找出辦法“解題”

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尋求最大公約數,一直以來都是銀企共享與合作的基礎。實踐證明,相比和平年代,危機之下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更爲牢固、更加堅不可摧。“雷雨紓困”行動對企業是一場經營復甦戰,對銀行也是一場資產質量和市場份額保衛戰。

釋放誠意、相向而行。爲讓企業看到希望,銀行需要以最大誠意尋求戰略合作,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把能減的都減下來,能降的都降下去,讓企業輕裝上陣。堅持當下減和長久立相結合,全面挖掘降息潛力、降費潛力,匹配諸如“利率逐年遞減”等長期合作協議,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共商共享,並逐步走向共贏。當然,銀行在“量增價減”的經營模式下,也能緩解“利率持續下行”的影響,通過量的增加實現規模效益,並收穫更多長期穩定客戶。根據全面摸排,海安農商銀行“雷雨紓困”行動中,計劃與106戶中小企業達成“三年內貸款額度只增不減、利率只降不升並逐年下調”的全面戰略合作。

活用政策、互利共贏。面對復產復工壓力,中央、地方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對於上面的政策,包括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獎補、激勵、風險分擔等財稅政策以及央行對基層法人配套的降準、再貸款等貨幣政策,銀行應積極主動,一條條研究、一項項落實,把政策裏的“含金量”挖掘出來,貫徹應用到每一個應當享受、能夠享受的企業當中,實實在在幫助企業減負、壓縮財務成本。海安農商銀行“雷雨紓困”行動,預計將央行配置的16.97億元“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專用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全額定向配置到近300家普惠小微企業和涉農企業中,平均執行利率4.55%,預計爲該類企業節約利息支出2900餘萬元。

提升服務、增強獲得。堅持增進了解、增進互信,全面深入廠房車間、深入企業上下游,及時把握客戶新需要、新訴求、新問題、新期待,真正瞭解客戶、瞭解客戶的業務,主動服務、因需施策、有的放矢,給企業更多獲得感和滿足感。海安農商銀行“雷雨紓困”行動以“主動請戰制”貫穿始終,改變“多頭對接營銷、提供零星服務”帶來的效率低下問題,以任務認領、行長牽頭、責任到人的形式,盡最大努力與掛鉤對接的小微企業建立長期聯絡和深度合作關係。

拿出實效“結題”

只有把政策落了地,才能讓真金白銀落了袋。“乾打雷不下雨”換不來小微企業的“認同感”,“只有唱功沒有做功”更等不來銀企的長期向好發展。凡事必作於細成於實,對小微金融支持更應如此。

精準施策,貴在精準。小微企業融資難,早已不是新的課題。如果將“助企紓困”看成一張考卷,這張考卷上“選擇題”“填空題”應有盡有。對於已經建立合作的既有客戶,要答好“選擇題”,權衡利弊、多方統籌,將紓困當成一次契機,與之建立更爲緊密的聯繫;對於前期沒有接觸的小微企業,要答好“填空題”,提前置備產品、配備方案,掌握有度、精準發力。

擔當盡責,貴在擔當。無論是疫情影響,還是經濟危機,銀行經營每時每刻都在面對來自各領域的挑戰,可以說風險防控永遠在路上。特別對於農商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必須集中精力做好分內的事,真正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助企紓困中,要始終把風險防控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堅持有疏也有堵。在風險面前,一刻也不能等,半步也不能慢,要切實防止“鴕鳥思維”,強化擔當意識,推動幹部職工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最大限度減少疫情疫情危機帶來的短期影響。

行動落地,貴在落地。任何政策或是行動,走出了“最初一公里”,卻沒到達“最後一公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小微企業服務中的短板還很多,產品、科技、渠道等領域還有很多空白亟待解決。需要我們切實把危機當成契機、把問題導向當成改革導向,拿出“功成不必在我,有過我必擔責”的胸襟和氣度,在一個個難題破解中開闢更廣闊的天地。

金盃銀盃不如企業的口碑。小微金融服務這張答卷的“閱卷人”,不是別人,正是企業自身。這場抗疫復甦大戰中,哪家金融機構真正與企業站在一起,企業是最終評判者。疫情很快成爲歷史,疫情大考能夠留給後人的經驗,更多是“同飲一江水”的銀企情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