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推进绿色铜仁建设,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三增”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

我市通过大力实施“绿道、绿水、绿城、绿景、绿园、绿村”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打造了万山木杉河城市湿地公园、玉屏茶花泉、江口云舍、石阡五德茶园、印江书法广场、万山朱砂古镇等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群众认可的精品示范,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30.32万亩。

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49%,森林面积达1714万亩,森林蓄积达7073万立方米,实现城乡绿化全覆盖,生态环境大改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夯实。

我市坚持生态美、百姓富,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林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扶贫作用。

油茶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建成油茶产业基地92.64万亩,油茶园区12个(其中玉屏油茶园区排名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一核两区六带多园”发展格局。《铜仁市油茶全产业链扶贫开发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全国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库,总投资30亿元,申请基金20亿元;2018年投产面积43.10万亩,油茶鲜果产量7.54万吨,产油0.47万吨,产值达10.37亿元。

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苗圃场325家,育苗2.88万亩,年产各类苗木花卉1.42亿株,其中碧江区培育楠木40亩、40万株,石阡县发展林旅一体化花卉苗木产业3000亩。

林下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面积71.72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3万余亩,林下养殖52万只(头、箱),林下产品采集与加工1.33万吨,森林景观利用50万余亩,参与企业30余家、专业合作社70余家。

森林康养产业快速发展。我市成功申报江口梵净山、思南白鹭湖2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江口梵净东麓、江口净云、印江云上居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江口县正在全力创建“全省森林康养示范县”。

如今林业实体经济逐步夯实。2018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360亿元以上,有效带动15万余户60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林业改善民生、助农增收作用越加凸显。

同时,我市生态扶贫成效明显。经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扶贫的重要作用,精准制定林业生态补偿脱贫路径,通过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林业产业发展等措施,全市累计实现林业生态补偿脱贫4.7万余人,2017年我市凭借“林业生态补偿脱贫”典型案例荣获“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市级获奖单位之一。

此外,我市生态资源盘活变现。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三变”改革,创新开展以茶园、果园等非林地为重点的确权发证工作,五年来全市林地流转面积30.66万亩、流转金额2.16亿元,林权抵押面积38.75万亩、贷款金额23.55亿元,有效破解林地资源闲置浪费、缺少发展资金等难题。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促进造林活力不断增强,形成良性发展。通过全面推广油茶轻基质容器育苗新技术和“先造后补”造林管理机制,探索推行包苗、包栽、包活、包管、包成林的“苗林一体化”造林模式,激发了造林主体自发造林积极性,造林成活率、造林质量大幅提高。

近年来,我市还积极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我为家乡捐棵树,同心共建春晖林”等国土绿化行动,以及“最美森林·最美湿地”、湿地保护周等宣传活动,每年参加义务植树315万人次、植树1350万株,建设了一批“党员林”、“共青林”、“春晖林”和“民兵林”,形成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国土绿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下步,我市将紧紧围绕铜仁“一区五地”建设战略部署,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多举措发展林业产业、出实招保护生态资源等不断推动铜仁林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林业产业水平。(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