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麼,既然北宋的馬政制度如此完備,前文提到——西北用來牧羊也不用來養馬的原因,自然不是北宋的馬政制度的問題了。由此可見,北宋的統治階級會對國家馬匹數量,國家馬政或養馬的態度是消極的。

談到北宋,能想到的是重文輕武以致使的文強而武弱,爲何會武弱,其一,是北宋的對兵權的掌控極深,以致使出現強幹弱枝,將兵互不相識的局面,從而使北宋軍事實力偏弱。其二,便是北宋的馬政不興,制約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

而大多數人都認爲,是始於燕雲之地,既如今我國河北一帶,河北一帶爲平原地帶,適合大規模養馬練馬。而燕雲之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屬於後晉,但是後晉將燕雲弄丟了。因此,北宋失去了馬源地,才導致了北宋的馬政之衰。

然而,中國的馬源地不止燕雲之地,西北也有很好的養馬條件,雖然西北養馬地在唐末時丟失了,但有史載,北宋在西北牧了許多的羊,用來享用。那麼,此地既然可以牧羊,用來養馬,想必也可以。因此,北宋馬政衰敗的原因,非是燕雲,而是在於決策。一 北宋是否缺乏養馬地或馬源

馬政之衰,始於燕雲的說法,其根本,在於以缺失燕雲之地進而論證北宋缺乏養馬地,換一個說法便是——北宋馬政之衰,始於北宋缺乏養馬地。或說,缺乏馬源。那麼,接下來要探究的,便是北宋是否缺乏養馬地,是否缺乏馬源?

前文提到,北宋統治者將可以用來養馬的西北用來牧羊,以供享用,西北,自古以來便用作中國王朝的養馬地之一,宋朝用之一牧羊,固然奢侈,但也從一種程度上證明了,當時的北宋,並不缺養馬地,也就不缺乏馬源。後來,及至西北淪陷,也未被用以養馬。

既然西北東北都以不能仗之以養馬,還有哪裏可以養馬,輸出馬源。據《中國馬文化》一書記載,我國養馬地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其中的主要地區爲中原產馬區、關東產馬區,西北產馬區、塞北產馬區,東南產馬區以及西南產馬區。但宋時,北方以無可以養馬之地,然而,中國一向有“南船北馬”的說法,其意爲,北方養馬之風起濃郁,而南方養馬較少(此南方,指東南)。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東南不能養馬。北宋時,曾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建立了養馬地。

另外,馬源不止可以從官方所建立的養馬地獲取。其實,私人,即民間養馬在清朝以前,便盛行,而見於北宋的的就是“保馬法”了。還有便是商業貿易,即市馬,宋朝時,交易已經打破市坊界限,官府對於商業的管控較其他朝代相對寬鬆。因此,宋朝經濟繁榮。市馬,便成爲一種補充馬匹的渠道。

綜上所述,北宋是不缺養馬地或是馬源的,也因此才奢侈的將西北用於牧羊,以供享用。進而,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把北宋馬政之衰的原因,歸結於丟失燕雲,或說是缺乏養馬地或馬源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二 北宋馬政制度略觀

前文提到,北宋並非沒有養馬地——燕雲即失,西北,中原,南方都有養馬之地。亦可以養馬,然而西北未用做養馬卻是用來來牧羊。這固然可能有北宋不缺馬源的原因,但是否也和北宋馬政制度的原因?而且,北宋的馬政之衰,會不會是因爲北宋馬政制度的缺陷。便是我們接下來要探究的。

何爲馬政?所謂馬政,是指我國古代王朝對於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一種行政管理制度。它最早見於《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遊牧別羣,則紫騰駒,斑馬政。”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兵種,《歷代馬政志》記載:“馬爲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也。安寧以別尊卑之序,有變以濟遠近之難。”因此,中國曆代統治者對於馬政都十分重視,建立了完備的馬政機構。宋朝也如此。

宋太祖興建牧監時,針對北宋缺乏馬的情況,開始在沿邊市馬,北宋歷代皇帝也常常去完善北宋馬政制度。宋神宗時,便“嘗患馬政不善”,就對馬政大力修整過,北宋馬政有太僕寺,羣牧司,茶馬司等機構專門管理,其中,太僕寺掌管皇室的用馬。《宋史·職官》記載:“后妃,親王,公主,執政官應給車乘者。視品秩而貢之。”羣牧司掌管的是對國家馬匹的飼養,調用。即“邦國廄牧,車臾之政令”。茶馬司,則管理市馬。除此之外,還有對病馬的處理機構。以及監督牧馬的機構和民間的養馬制度。

因此,歷經五代十國已經十分廢弛的馬政制度,到了北宋時已經規章制度都已完善。那麼,既然北宋的馬政制度如此完備,前文提到——西北用來牧羊也不用來養馬的原因,自然不是北宋的馬政制度的問題了。

然而,既不缺良好的養馬之地,也不是北宋馬政制度的缺陷。爲什麼仍然不能解決戰馬缺失的問題,北宋諸軍的戰馬都無法得到應有的數額補充。有詳細記載,和中、陝西、河東、河北的軍馬也只能填補七分,而其他地區的最多隻有六分。致使“諸軍缺馬,人多相與諮怨”。

由此,可以的出結論,北宋既吸取了前朝經驗,又有個人創新的馬政制度已經是頗爲完備的了,但是仍舊不能緩解,北宋馬政之衰,也由此證明,北宋的馬政之衰,與北宋的馬政制度,是不大相關的。三 國防軍政決策對馬政的影響

北宋有足夠的馬源地,也有完善的馬政制度,人員,機構。但馬政之衰的局面仍不能改。爲何。回到前文,北宋統治者,用西北的養馬之地牧羊,只是爲了享用,直至西北牧羊之地淪陷,也未曾將之用以養馬。觀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見,北宋的統治階層已經腐朽,雖然有良好的牧馬地與完備的馬政制度,但他們對於養馬之態度,是消極的,然而他們又是決策者。因此,他們做出的決策纔是影響北宋馬政衰敗的重要原因。爲什麼說是統治階層的腐朽是馬政衰敗的重要原因,爲什麼他們不關心馬政,見下文:

1從養馬數量看

漢唐時期,養馬業發達,馬政完備。漢朝時,年馬匹數量在高時曾達四十餘萬匹。唐朝時,年馬匹數量達到七十餘萬匹。

《新唐書·兵志》記載:“天寶後,諸軍戰馬動以萬計。王侯、將相、外戚牛駝羊馬之牧佈於道,百倍於縣官,皆以封邑號名爲印自別。將校亦私備馬。”由此可見,唐代馬政和養馬的盛況。但是到了北宋時期,養馬數量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宋真宗時候的二十餘萬匹。及至宋仁宗後,北宋馬匹日少。由此可見,北宋的統治階級會對國家馬匹數量,國家馬政或養馬的態度是消極的。

2 爲什麼北宋統治者對養馬持消極態度

自北宋初年,北宋朝廷國防軍政即以“守內虛外”爲戰略與國策,因此,宋太祖將北伐抗遼的方針束之高閣,“別置封樁庫”,將收復燕雲十六州之地的希望寄於以此庫金帛贖回。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宋太祖最初於對外政策上就持消極態度,沒有給後來者開一個好頭,也難怪北宋的統治者的對外方針一向不積極。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宋真宗檀淵之盟以後,北宋出現多年息兵之期,於是朝廷議罷馬政之聲四起,這是將馬政捲入了個人的政治鬥爭之中。

由此可觀,統治者的對外態度,而軍事是對外的,馬政軍事與息息相關,統治者對外消極,對軍事自然不積極,對軍事不積極,對於馬政,自然是消極的,縱然有有再好的養馬地,再完美的馬政制度來管理,但倘若管理之人不認真,不積極,北宋馬政又怎麼會強盛呢?

3 北宋的那些國防軍政決策造成馬政之衰

一爲軍事戰略上的“守內虛外”,軍事體制上的“重內輕外”,大意爲,國家以外的憂患不過在於邊防事業,都是可以預防的,但是內憂卻會以各種形式出現,難以防備。是可怕的。這種思想,源於宋太祖,他北伐兩次,欲復燕雲而失敗,於是說:“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若奸邪無狀,若爲內患,誠可懼也”,這種逃避式的決策爲歷代宋朝皇帝貫徹,是致使北宋馬政之衰的決策之一。

二是由於馬政不興,宋朝便想出了“以步制騎”的軍事佈置與戰鬥陣型。即“修城池,開坡地,擴方田以限戎馬。”其軍事戰術思想顯示的就是防禦態勢。,意圖以不變應萬變。然而雖然實踐證明這不可能是萬全之策,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致使北宋馬政更加衰敗的決策。

以此,得出結論,北宋馬政之衰的原因,不在於燕雲,即缺乏養馬地或馬源。不在於沒有一個完備的馬政制度,而在於北宋的統治階級的對外態度。進而由此發出的決策。四 結語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治的國家,雖有法律,但以人治爲主。因此,制度的好壞與條件的優劣對宋朝馬政更甚宋朝來說,非是主要因素,只有統治階級這羣人的態度,纔是宋朝以及宋朝馬政強盛或衰敗的關鍵。

以史鑑今,雖然如今的中國已經步入法治社會,但人治也還存在,因此,宋朝的先例,值得我們引以爲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