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研究中國傳統歷史的人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個領域單拿出來都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自古以來,人們生活中的必備房屋建築更是在時間的推移下形成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獨特的建築智慧。

每一種經典的建築類別都會以自己獨到的外形功能,或是承載着的文化而著稱。

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電影《讓子彈飛》,獲得熱映的同時,也讓很多人再一次感受到廣東鄉間獨特的美感。

然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別看是廣東的鄉間,一座一座好像西方洋樓的建築,更是吸引着人們的眼球,當得知這些建築並不是中國現代的建築作品,也更是讓很多喜歡探尋古老文化的遊客心神嚮往。

那些看起來結合了中式與西方建築特點的樓房被稱之爲碉樓,單從字面上來看,我們就能很輕易地領會碉樓的含義中包含了居住和軍事防衛兩個功用。

所以,可以確切地說,碉樓的產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人們特殊的生活經歷完美結合的一種體現。所以說,碉樓不光兼具了功能性,即便是產生於戰亂的年代,它們的外觀也真的美的不可方物,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廣東地區的文化傳承,碉樓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承載作用,甚至,很多藝術家也曾讚美:廣東碉樓是將舶來樣式與傳統的工藝進行了完美的組合。

一、廣東碉樓的歷史淵源

不同於內地的廣東,始終是東南沿海各個地區。因爲靠海,所以就有了更多與外界溝通的機會,人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會比大陸內地的居民強很多。

曾經,在我國近代,就有着當地的居民因爲各種各樣的情況而被迫逃亡到海外定居求生的事例。但是,隨着這些人員在其他國家領會到了不同於中國傳統的文化以及再後來僑民的返回故土,他們也將來自他鄉的生活習俗、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建築風格帶回了故里。

一時間,當時的廣東地區更像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完美融合的集結地。單從這個時期開始初步建立起來的碉樓,就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

而居住在海外多年的僑胞回鄉之後,他們把在西方看到的城堡、教堂、別墅、庭院一類的建築風格完美地融入到了自己的居住樓房中。同時,也結合着當時特殊的年代背景,將這些樓盤分爲居住防禦型、實用型、休息觀賞型不同的種類。

因爲,在明朝之後到新中國建立起來之前,廣東地區也經歷着各種各樣的戰亂。所以,百姓的居住場所更是要以安全防禦爲主。由此,碉樓的這個名字也一躍而生。

在廣東地區,大部分留存下來的在當時建立起來的碉樓,都具備防衛的功能。即便如此,碉樓也好像是中國式的西方城堡,不禁讓人想起裏面是否發生過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的浪漫故事。

二、廣東碉樓的傳承發展

在04年,歷史學家對廣東碉樓的普查中發現,整個碉樓的建築發展經歷了初始期、興盛期、衰落期間。

在明末到清朝末期,是廣東碉樓得以初建的時期,當時,碉樓主要的功能還只用于軍事中的防守以及在危難時期可以容納村民、族人躲避的功能。

但是,當時的碉樓樓層都不會超過四層,外觀的裝飾也很粗獷,也是源於當時的居民生活艱難,很難建造高樓,而且,初期的碉樓也只是用磚木或是土木的結構,特別容易被損壞。

當清末民初的時候,廣東的碉樓開始了全面建造的興盛時期。在當時,僑民經過多年的海外打拼,有了大量的經濟基礎,所以,回鄉之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善了自己的居住環境。

由此,才使得碉樓得以迅速的普及。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由於西方國家經濟的復甦,很多歸鄉的華僑也因此發家致富。回鄉的僑民更是當地匪徒的重點搶奪罪象。

隨即,可以對抗流竄的匪徒並且滿足居民的生活享受更具有防禦功能的碉樓,更是得到了衆位華僑的喜愛。而且,接受了西方的文化薰陶,他們更是將美麗的西歐風格融入到了碉樓之中。

所以說,在後人看來,碉樓的外觀簡直就是工藝品。其實,碉樓是將防禦與美觀功能完美結合的最典型的建築。在我們看到的現今還存留的寶樹樓、迪光樓、肇平樓都可以領略到碉樓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抗戰全面爆發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天下逐漸太平,社會相對穩定,碉樓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三、碉樓對於後世的深遠影響

對於廣東地區的居民來說,碉樓絕對算得上是每一個人心中對於家以及安穩最好的寄託。其實,碉樓式建築理念並不僅僅存在於廣東,在西南少數民族還有漢族傳統的莊園,或是中國南方其他的一些地區也都有着碉樓的存在。

只是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着當地的居民被生活所迫而引渡到其他的國家,最終靠着強大的思鄉情懷最終回到自己的家鄉中,並將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做到完美結合的例子,唯有廣東碉樓莫屬。

可以這樣講,碉樓展現的是中國另一段獨特的歷史,其中凝聚了當時社會無數的財富與聰明才智,每一個碉樓的主人都是歷經海外奮鬥的僑胞。

而在世界的建築史上,廣東碉樓都相當於中外建築藝術的一個橋樑,和平時期,有無數海內外的學者來到廣東研究碉樓的建築特點。認可了碉樓的建築基本特性,衆人都將其確認爲中外建築藝術和文化相融合的獨特的地方民間建築。

所以,廣東碉樓也最後順利地列入到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名錄。

其實,廣東碉樓並沒有多麼固定的樣式,全憑着當時建築者的喜好,甚至,很多建築與村落原有的形態並不協調。但是,碉樓始終展現出的都是中國人自古就對於外來文化接受的積極態度。

只是,在當時,社會環境經濟情況都不穩定的時代中,並沒有給廣東人太多的時間去將西方的建築風格與中國的傳統建築做到完美的結合而已。

不過,參差不齊的碉樓外觀也形成了廣東地區特殊的一道風景線。

結語:

“迎眸處處見碉樓,棋佈星羅矗翠疇。久歷風霜苔跡重,屢經烽火彈痕稠。裝潢中式兼西式,格調歐洲或美洲。此日開門成景點,細聽故事話從頭。”

一首經典的《開平碉樓》將傳統的建築存在於世的價值和它們曾經的輝煌以及經歷過的戰事寫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廣東碉樓更是承載着無數廣東僑胞無盡的鄉愁。

他們原本可以生活在海外無憂無慮,但是,對祖國的嚮往以及對於家鄉的思念,使得他們在名利雙收的情況下,還依舊願意回到家鄉,即便是戰亂的年代,他們也願意在碉樓中守護着自己家鄉的這塊淨土。

所以說,老一代的廣東人一定都知道,一座座古老的碉樓,至今爲止,都在述說着廣東人無限的愛國以及思鄉的情感。

他們立志將祖國在自己的努力中走向強大,更沒有在最陰暗的歲月中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信心。相反,美麗的碉樓透露着錚錚鐵骨,即便經歷了歲月的變遷,依舊在向世人展示着廣東人對於國家強大的美好願望。

參考文獻:

1.《保護碉樓村落續寫僑鄉歷史》

2.《碉樓》

3.《廣東開平碉樓——舶來樣式與傳統工藝的碰撞》

4.《廣東開平碉樓歷史研究》

5.《鄉間建築的明珠文化交融的結晶——廣東開平碉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