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离南极大约有20000公里。△南极上的企鹅 / Unsplash。

南极最近可能抖了一下。

这个抖,并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要来了。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游客们到南极游玩 / Unsplash

最近,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一则消息,南极长城站开放旅游申请了,而几乎同一时间,我国第一艘极地探险邮轮“1号船”也落水了,宣布今年10月份就要开启第一趟南极处女航。

这意味着,南极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在风光片上解解馋的地方,如今正准备走到家家户户未来的旅行清单上。

别以为你荷包空空,不去就完事了。自打南极大陆被发现以来,就逃不过被人类的各种欲望支配的恐惧。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向南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又绕了一圈,影响着正在电视机前吃瓜的你。

我们一直认为,南极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但当剥开“地球最后一片处女地”这种文艺包装纸,里面装着的,恐怕只是被人类咀嚼过后,剩下的渣滓。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炫富/标榜

21世纪的南极

我们离南极大约有20000公里。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浪漫吧?但变成现实却是这样的:从北京出发,先到达拉斯或者迪拜转机,飞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再转机到乌斯怀亚,再选择邮轮/小型飞机+邮轮/直飞到达南极。

光是前3段飞机,就要花去将近30个小时,还很贵。

前面的飞机票加起来最低也要小1万,再参加目的地跟团,邮轮巡游要5万~20万元,小型飞机+邮轮要12万~16万元,飞机直达最贵,要50万元以上。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飞机抵达南极 / pixabay

尽管路程遥远、价格高昂,但要跨越这2万公里的人,还是很多。

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AATO)最新数据显示,2017-2018年南极旅游季,全球共计有51707名游客到访南极,其中,中国游客人数达到8273人,占比16%,仅次于美国。

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南极的第一大客源国。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大老远跑到南极?

如果是为了自然景观,除了企鹅看不到外,在阿拉斯加、冰岛上看到的风景跟南极也差不多。

如果是出于冒险精神,那说实话,除了那几趟转机辛苦点儿,德雷克海峡浪大一点儿外,现在的邮轮或飞机服务都很舒服,甚至还算享受。

当你问去过南极的人,为什么要去南极?他们一定会给你各种高大上的理由:那里最纯净/感受地球的另一端/想更深层次地认识世界……

但不管是来自哪个国家的游客,他们的潜台词大概是:只有南极才配得上我。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南极上的企鹅 / Unsplash

除了一般的旅游观光和洗涤心灵外,南极游还自带一种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认同效果,而这种效果,恰好是他们所追求的。

最近有个热词叫“社交货币”,按照最流行的解释就是某种能让你精神实力大增的东西,通过别人的点赞/转发/评论而得到量化。

我一沉思,南极游不正是2019最新型的“社交货币”么?

当人们踏上南极的那一刻,要找的不是厕所,而是在南极洲上是否覆盖网络,要第一时间把这最激动人心的一刻po上社交账号,向全世界宣布:老子终于登上南极了(你们快来羡慕妒忌恨我吧)。

而拥有一条定位在南极的朋友圈,则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某位游客在ins上po的南极旅游照,严重违反了不得靠近企鹅5米内的规定。/ Instagram

当昂贵的LV、法拉利不能再刺激人们的神经,提到南极游时,确认过眼神,是同样富贵并有品位的人。

不过,随着南极旅游开放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这种“社交货币”也在通货膨胀下不断贬值,目前也有5万元左右的便宜南极游,普通工薪阶层和年轻人稍微存几年钱也去得起。按照这个逻辑,看来富豪们下一站要去月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了。

人类的天性其实并没错,但影响了极地环境就是你不对了。

尽管有《南极条约》约束,尽管有经验丰富的导游盯梢,尽管登陆南极需要遵循数十条世界上最严厉的旅游行为准则,但是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消解一块香蕉皮也需要180年的南极来说,还是太“南”了。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去南极游玩时,游客需严格遵循的规则林林总总有30多条,包括:登陆下船、游玩返船都要先消毒鞋子;对衣服进行吸附保证没有外来的种子;观赏企鹅不能靠近5米范围内;除了脚印不能留下任何东西,也不准带走南极任何东西包括一颗石子,等等......

总会有人太忘乎所以,不遵守南极上的规则:

一对新婚夫妇在南极旅行并拍婚纱照,摄影师为了出效果,不惜去追逐企鹅,使企鹅群受惊四散奔逃。

还有人不守时,不在规定范围内行走,喜欢大声喧哗,甚至在极地邮轮上彻夜赌博等等......

当“身份象征”的生意做完后,人类留给南极的,只剩下一地鸡毛。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杀戮/掠夺

半个世纪的南极

世上的海大多相同,可世上再没有另一片南极。

这片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的净土,差不多是中国面积的1.5倍,但至少98%的陆地面积被常年累月的冰雪覆盖,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利用卫星技术拍摄的南极/NASA

在南极,我们可以观赏到各种憨态可掬的企鹅,可以看到在浮冰上慵懒晒太阳的海豹,还有跃水而出令人震撼的巨型鲸鱼,再加上经过亿万年风力作用而形成的凌厉而雄伟的雪峰......

在南极,伟大和渺小都可以同时形容在人类的身上。

千百年来,它一直戴着副神秘冷峻的面孔,仿佛是独立于地球之外的外太空。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在没有船之前,我们对南极的想象是无穷的。

我们只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座“未知的南方大陆”,与北极遥相呼应,这一观点,最早是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我们历史课本的老朋友亚里士多德提出。

在那里,有没有人居住,有着什么生物,有着怎样的自然景观,我们一无所知,却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1570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斯绘制的世界,同时有北方大陆和南方大陆 / wikipedia

南极发现史扑朔迷离,又带着点残酷色彩。

当时,法国、英国、俄国、美国都认为是自己的人先发现了南极,但唯独美国的说法值得拿出来捋一捋。

在1792年,在英国还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头痛欲裂的时候,美国已经找到最好的倾销产品——海獭皮。他们发现把海獭皮卖到中国,利润非常可观,在他们眼中,一块上好的海獭皮,无疑就是纯正的金子。

当杀光了他们自己附近,还有远一点海域的海獭后,还是不够,怎么办?这时,一个美国船长偶然发现了南极洲这片海獭天堂,同时捕杀了32万只海獭。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美国货运商船“中国皇后号”停泊广州黄埔港的场景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人类既然发现了南极,又怎么舍得停止脚步。

大家纷纷想在南极上划分领土,把南极据为已有:1908年,英国政府第一个提出对南极洲拥有主权。随后,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也紧随其后提出对南极的主权要求。

最后,这场主权争夺的闹剧,在1959年,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宣布“冻结南极领土主权”后,才稍稍落下帷幕。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不甘在南极毫无存在感的人类,在签订条约的同时,也把科学考察和极地旅游提上了日程。

1956年,阿根廷那艘载有40名游客的船向南极驶去的时候,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法盒。

南极旅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像当年的争夺战一样,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迅速跟上,打造了一系列的南极旅游。只不过在当时,各国对于旅游的管理极其缺乏,游客登上南极并没有什么需要遵守的规则,他们甚至可以随意地抓起一只企鹅拍照。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过去的南极游客拍照。/ wayfinders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欲望/污染

南极还能撑多久

人类对南极的欲望从未停止。

游客到南极的旅行目的地,总是绕不开科考站。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夜色下的南极科考站。/ Unsplash

40多岁的尼古拉斯·约翰逊,曾经是美国麦克默多科考站的一员,他在那里担任洗碗工和垃圾清理员近10年。在他写成的《大死地:深入陌生、险恶的南极世界》回忆录中,曝光了科考站的诸多丑陋行为。

比如,在南极冬季的漫漫长夜,24小时都是黑夜,工作人员依靠性、酗酒,甚至吸食大麻,来苦苦支撑自己的意志。

在2016年,这本回忆录也被HBO拍成电影《死极之地》。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科考站。/ 每日电讯报

作为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科考站拥有200多栋建筑,可容纳居民1258人,还有3个机场,4间酒吧,医院、电影院、商场、通讯设备等一应俱全。

在夏季,上千名科学家和来自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来到麦克默多科考站,难怪作为垃圾清理员的约翰逊决定不忍了。

当年,人类以食物链顶端的姿态登上南极,可南极的生态系统却极其脆弱。由于温度极低,南极并不能自行降解垃圾、石油或其他污染物,哪怕是踩了一脚苔藓,也需要10年以上才能恢复原状。

在南极大陆,有超40个国家建立的150余个科考站,80%都建在南极洲海岸线附近的无冰雪区域。

这样,人类的补给和抵达是方便了,但南极的无冰雪区域本来就少得可怜,对人类活动也更为敏感,过多的科考站,开始让南极“吃不消”了。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目前,科考站在南极的分布情况。/ wikipedia

尽管我们有1959年签订的《南极条约》,还有1991年签订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协议书》,对登陆南极的船只、人数、以及游客在南极上的禁止行为都进行了规范,甚至有很多相关的研究表明,极地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每年的游客以倍速增长,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下,破坏力已经超过了这些条条框框。

不管是科考站的建筑垃圾、遗留物,还是游客带来的入侵性物种和细菌、邮轮上废水排放、漏油事件,都可能将改写南极生态系统的历史。

不过,南极正在面临的头号敌人仍是全球温室效应和海洋垃圾。

2018年,南极最大的冰川之一,思韦茨冰川崩解,裂出了一个大口子,科学家们认为,这将会导致海平面整体上升3米。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思韦茨冰川崩解

南极是全球升温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的28年中,南极的冰雪覆盖量减少了将近四成,而企鹅面对冰雪融化也只能寻找新的栖息地。

除了冰川融化,海洋垃圾也开始漂到南极。

在2018年初,正在执行第34次南极考察的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显微镜下的微塑料/央视新闻客户端

微塑料难以降解,可在海洋里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堪称“海洋里的PM2.5”,如果被南极海域附近生活的海豹或者企鹅误食,这些美丽生灵也将会消逝。

被各国游客挤爆的南极,太南了

不少旅行社打着“南极将要消失”的噱头兜售南极游产品,一旦冠上“要消失”的名衔,人们总是要去看“最后一眼”。

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南极除了观赏功能外,更重要的身份是全人类的空调。

它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环流都影响深远,在环保意识和南极保护法律还没完善的前提下,过分鼓吹“南极游”,最终导致的恶果还是要由人类自己承担。

对于特殊的极地旅行,若不懂敬畏,不带上责任,那么,我们又何必讨论“诗与远方”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