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非子的《五蠹》中對於縱橫家的“縱橫”之論做出瞭解釋:“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縱”言南北,“橫”言東西,兩者併合,指合縱與連橫,比喻外交手段。這一時期的縱橫家派,專事外交活動,機警思辨,巧辭服人,被稱爲“傾危之士”。在這些才子中,連橫派的張儀與合縱派的蘇秦最爲出名。

“張儀,天下賢士也,吾殆弗如也。”這是蘇秦的話,表達他對張儀的佩服之情。據記載,秦惠王採用張儀之計,東據成皋,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從而國力富強。張儀和蘇秦年輕時都勤於學習,不怕喫苦,終有所成。劉向說:“蘇秦爲縱,張儀爲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張儀曾經替人抄書,遇到精妙之句,就趕緊寫在手上,晚上回家,趕緊折竹刻寫,久而久之,竟集而爲冊。後人以“折竹”形容刻苦學習,就來自張儀。

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蘇秦好學,還寫過書,陳說自己的思想。《漢書·藝文志》中有關“縱橫家”記載,蘇秦曾著《蘇子》三十一篇,只是可惜,這書遺失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保存有蘇秦的遊說辭和書信等,共計十六篇,多半也遺失了。從記載看,蘇秦學成後,在外遊歷多年,見多識廣,善於遊說;然而生活潦倒,開始時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後來,蘇秦靜心苦讀。在一次遊歷中,蘇秦遇到了賞識自己的燕文公。燕文公把他派到趙國,商談合縱六國抵禦秦國這一戰略。最終,六國建立盟約,蘇秦佩戴相印,擔任“縱約長”。後來的十五年,秦國再沒敢越過函谷關。再之後,聯盟解散了,齊國來打燕國,蘇秦又說服了齊國,把燕國的城池要了回來。可見,蘇秦的謀略真是不得了。這些謀略從哪裏來的?從他年少時的勤學中積累來的。

蘇秦自幼聰明好學,年紀小,志氣高,心中有理想。可是因爲好高騖遠,喫了很多苦頭。後來到了齊國求學,學到了鬼谷子的學問,練出了非凡的口才。長大以後,他不滿足於自己的口舌之利,決定閉門學習,埋頭讀書。他鑽研得出了合縱之術,就寫信給秦惠王,希望實現自己的朝堂之願。信寫了一封又一封,可是都杳無音訊。衣服破了沒錢補,錢花光了沒處借,生活窘迫的蘇秦只好迴轉家鄉,向家人求助。落魄的蘇秦終於到了家,但卻沒有得到家人的慰藉,只感到悽風與冷雨。鳥欲飛,先振翅,人慾進,當讀書。蘇秦痛定思痛,說,“這不怪別人勢利,只怪我當初讀書不辛勤。”他決心苦讀,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終於,蘇秦學有所得,業有所成,提出並實施了極具預見性的合縱戰略,刻畫了戰國的歷史軌跡,一時間名震天下。

蘇秦的個人經歷有力地印證了“業精於勤”的道理。《說文·力部》:“勤,勞也。”“勤”是一個形聲字,意符“力”表示用力,辛勞出力。《爾雅疏》:“勤者,勞力也。”《尚書·武成》:“王季其勤王家。”這裏“勤”引申指盡心盡力地做事。“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不然,就算是“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不學習,也是沒有益處的。“學者,路慢兮兮,取且難,克之則成,屈之則敗。”勤學,目不見其增,而實日有所長。

“業精於勤”,張儀與蘇秦都很勤學,都由此積累了力量。勤學,讓人成爲蛟龍,翻動江海;成爲雄鷹,翱翔長空。勤學,讓人成爲駿馬,馳騁千里;成爲賢士,報效國家。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嶽雯 於峻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