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家訓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父慈子孝、孝悌爲首的倫理思想,要求子女對家盡孝、對國盡忠。”他用這句警語要求子孫遵循爲官清廉的政治操守。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積累了豐富的家庭官德教育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智慧,可以爲今天領導幹部加強道德修養提供借鑑。

《教子圖》

來源:光明日報

家訓是中國古代進行家教的各種文字記錄,包括散文、詩歌、格言等,也可以稱之爲家規、家範、家法、庭訓和庭誥等,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古代家訓中的官德教育主要體現爲以下一些內容。

以民爲本的人文關懷

古代家訓體現了傳統以民爲本思想,包含濃厚的人文關懷。

司馬光在《與侄書》中告誡後代爲官要善待百姓:“倍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陵小民,使爲鄉人此厭苦。”

陸游要求子孫爲官要體恤百姓:“判司比唐時,尤倖免笞棰;庭參亦何辱,負職乃可恥。”

胡安國《與子寅書》也勸誡子孫對百姓盡職盡責:“汝在郡,當一日勤於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由孝而忠的政治倫理

古代家訓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父慈子孝、孝悌爲首的倫理思想,要求子女對家盡孝、對國盡忠。

範質誡子詩中講:“戒爾學立身,莫若先孝悌。”把孝悌放在了首位。

司馬光認爲對父母的孝應該是:“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的範圍擴大上升,就是對國家和君王的忠誠。爲官必須盡忠報國,當忠孝不能兩全時,應當舍孝而盡忠。

淡泊名利的政治修養

諸葛亮《誡子書》在當時就體現了去奢華存淡泊、寧靜致遠的家風。

趙普告誡子孫淡泊名利:“吾本書生,偶逢昌運,受寵逾分。固當以身許國,私家之事,吾無預焉。”

范仲淹教育子孫爲官要清新淡泊,清清白白地立於人前。他在《告諸子及弟侄》中說:“莫縱鄉親來部下興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當看老叔自來如何,還曾營私否?”以自己的清白行爲來示範子孫。

清廉公正的政治紀律

古代家訓教育子女把清廉公正作爲當官的基本原則。

被稱爲“包青天”的包拯留下著名的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歐陽修的母親告誡他說:“汝父爲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

朱熹也認爲:“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他用這句警語要求子孫遵循爲官清廉的政治操守。

慎重交友的政治規矩

古人對子孫交友也提出了原則和標準。

朱熹對其長子講:“交友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爲此,他提出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爲惡者,損友也”。他認爲應該與那些品行高尚、敦厚忠信的益友交往,而不能與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交往。

司馬光在《家範》中認爲:“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於楚,不能不楚言也。”指出與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就會沾染上壞習氣。

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