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凡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是辛弃疾一生中最为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承载着他毕生的豪情与希望。这一句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这是一首被世人公认的巅峰之作,已然成为了他人生的象征。
他这一句词虽然是在刻画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形象,但同时也是他年轻时期的真实写照。他也曾和宋武帝一样,有过一段金戈铁马的日子,怀揣着气吞山河的志向。但是他却没有宋武帝刘裕那样的命运,没能够施展出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才。
因此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憾,和一首又一首悲愤无比的宋词。然而可曾有人想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为何会悲愤一生?
造成他一生不得志的原因,真的只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在他自己的身上,是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呢?朝廷形势与外界因素带给他的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原因却是他自己造成的。
其实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点,其实往往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只是在很多时候都被人忽略了而已。包括留下终生遗憾的辛弃疾,他似乎也没能够察觉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他那些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诗词佳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在这些词中,充分体现了他那种渴望建功立业,希望收复失地的英雄之志。而且现实中的辛弃疾也正是如此,一生都力求抗金,希望朝廷能够竖起北伐的大旗,成全他此生最大的梦想。
但与此同时,这些诗词也透露出来他另外一个特点——直来直去,豪放不羁。他将心中最深切的愿望,全部溢于言表,写进了这些诗词当中。可越是如此,他就越无法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因为当时的朝廷中,包括皇帝在内的大多数人员,都在主张求和。在这样的环境下,辛弃疾的想法未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遭受排挤,因为他把主战的大旗扛得太过高调,与那些人的观念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冲突。虽然他的思想是在忧国忧民,但是他的观念却无法在朝中得到认可。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这是他遭受冷落之后,所写下的愤慨之言。字里行间都在控诉那些主和派的迂腐,丝毫不加掩饰。但是他表现得越积极,那些人对他的排挤也就会越严重,这就像是一个死循环,将他困在其中,从而也造就了他无奈而又悲愤的一生。
他这一生败就败在太过真实,太过直率,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如此心性虽然豪放潇洒,但却也让他受尽了坎坷与困苦,或许他注定不适合在朝廷中生存。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之所以会悲愤一生?就在于他一直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从来不去迎合他人。“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似乎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但却也使他受困于此。这个原因或许很伤人,一旦英雄坚持了以上的原则,居然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困惑。
如果他的耿直能够得到一些收敛,或许他的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因为有时候迂回的方式,未必不是一条捷径,譬如汉高祖刘邦也曾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只可惜辛弃疾一生都未曾尝试这种方式。
人生在世都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但原则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是像辛弃疾这样以孤傲的姿态悲愤一生,还是应该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巧妙的迂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