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政府却一直在自欺欺人,表面上对辛弃疾的建议十分看重,还多次提拔辛弃疾,实际上却压根没有北伐的准备,因为那些统治者实在是被金国打怕了,只想顾全自身,却忘了家仇国恨。辛弃疾由于常年生活在金人统治下,所以更明白北方百姓的水深火热,他一上任后就想着如何光复中原,解救那些百姓,他给南宋政府写过不少北伐的建议,比如说《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著作。

辛弃疾,这是一位在文坛屹立至今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豪放与潇洒便是比起李白也是不遑多让,可时代背景却注定了他一生无法真正的豪放。


辛弃疾写词好,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鲜为人知的是,辛弃疾其实还曾当过兵。北宋灭亡后,徽钦二宗被掳,在金国受牵羊礼,饱受折磨。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政府想的不是光复河山,重回中原,而是“直把杭州作汴州”,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他们甚至还将那些一开始在金国统治下,后来又跑到南宋疆域的北方汉人叫做“归正人”。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归正人,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就已经是金国的领土,其祖父辛赞更是金国的臣子。不过,这一切都是无奈之举,辛赞从没有忘记家仇国恨,无数次的希望南宋朝廷能重新出兵,收复北方。辛赞的这种思想,给予年幼的辛弃疾极大震撼,辛弃疾长大之后对金国的仇恨以及对收复北方的渴望,与其祖父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公元1161年,完颜亮率兵南侵,打仗就是拼钱,拼粮食,而这些都需要老百姓出,在金国统治下的北方汉族本就食不果腹,这一下子更是备受欺凌,于是很多人选择起兵反抗。年仅21岁的辛弃疾也毅然起兵,靠着自己祖父的权势家产以及自己在当地的声望,他召集到了两千多人,并加入了耿京的旗下,深受其器重。


公元1161年12月,金军内部产生了一些矛盾,主帅完颜亮被部下杀害,金军只能暂时放弃南下的想法,开始后撤。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辛弃疾奉命前往南宋,与南宋朝廷商讨抵抗金兵之事,辛弃疾这一走,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巨大变化。


辛弃疾走后没多久,便有叛徒张安国勾结金人,杀死起义军首领耿京,企图带领起义军投靠金人,以此谋求个人利益。辛弃疾回来的路上得知了此事,他怒火冲天,率领着五十多部下一路狂奔赶回军营。当时张安国正在喝酒,辛弃疾二话不说身先士卒冲入营帐,趁张安国没有反应过来便将其制服,随后拉到外面,陈述了事情缘由,由于辛弃疾在起义军中颇有声望,所以一场叛乱就此平息,辛弃疾带着一万多起义军以及叛徒张安国来到南宋。


南宋政府见辛弃疾英勇无双,便封其为江阴签判,这是他南宋仕途的开始,也是毁了他一生的开始。辛弃疾由于常年生活在金人统治下,所以更明白北方百姓的水深火热,他一上任后就想着如何光复中原,解救那些百姓,他给南宋政府写过不少北伐的建议,比如说《美芹十论》《九议》,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著作。


南宋政府却一直在自欺欺人,表面上对辛弃疾的建议十分看重,还多次提拔辛弃疾,实际上却压根没有北伐的准备,因为那些统治者实在是被金国打怕了,只想顾全自身,却忘了家仇国恨。


辛弃疾太过正直,他不懂官场的黑暗,他更读不懂南宋统治者的想法,只是满脑子想着如何收复中原。官场中,最忌讳的便是领导不愿意做的事,你却多次去做,也正因此,南宋政府逐渐地不再重视辛弃疾,再加上辛弃疾“归正人”的特殊身份,所以他一生最大的官职只是从四品,而且还多次被贬。



现实的残酷令辛弃疾冷静了下来,他中年便很少提北伐之事,因为他知道,即便提也没有用,但他北伐的心却是从未消殆,他一直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公元1203年,辛弃疾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这一年韩琦曾孙韩侂胄掌权,他主张北伐,提拔了大批主战派人员,其中便有辛弃疾,而那一年,辛弃疾已经64岁了。辛弃疾虽已年迈,可壮志未酬,他本以为此番可以真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现实又给了他沉重一击。


北伐准备的进程缓慢,但辛弃疾从未放弃希望,公元1205年,66岁的辛弃疾来到北固亭游玩,一时感慨万千,回忆起曾经的军旅生活,内心炽热无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道出千古愁。也正是写完这首词没多久,辛弃疾就因为一些谏官的特意攻击而再度被贬。


公元1206年,韩侂胄正式北伐,史称“开禧北伐”,与其说这是一场北伐,不如说是小孩子跟大人闹着玩,南宋兵力本就不如金国,更兼韩侂胄准备不充分,朝中也有不少大臣反对,所以北伐很快失败,韩侂胄也被部下所杀,宋金议和。也正是在这一年,辛弃疾驾鹤西去,死前还在高呼“杀贼”,真乃死不瞑目。


辛弃疾最苦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活在李白所在的盛唐,而是活在了一个备受欺凌却自欺欺人的南宋,可惜的是,他到死,也没能实现自己年少的梦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