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羣星閃耀的年代,特別是前期,人才輩出,智慧與武力並存,但是到了後期,那些出名的基本死了死老的老,就沒有那麼出彩了,最後輪到司馬家一統,也是讓人詫異。相信很多人一直有疑問,爲什麼司馬家當時兵力並不是很多,爲什麼沒有激起曹魏勢力的反彈。


這個問題就要從頭說起了,相信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漢朝時期並沒有科舉制度,當時的人才選拔基本都是靠關係——推舉孝廉,這個孝廉並不是說你長得帥或者特別有才就可以,前提是必須你是個士,而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基本都是世家,像十八路諸侯裏,袁紹也不是最強的,就是因爲他的家世。

而曹操的家族呢,名聲並不是很好,像他爸爸最開始都是認了宦官做便宜爹給他謀了個職位,這樣的名聲自然是吸引不了那些自命清高的世家,既然沒有世家的支持,曹操爲了自己的統治只能招募一些寒士——不論門第,唯纔是舉,這樣的制度一出現,自然大大的削弱了那些門閥的勢力。


曹操在世的時候,他的雄才大略鐵腕手段那些世家自然不敢調皮,但是繼任者曹丕當政的時候就開始反撲了,然後就有了那著名的“九品中正制”的出現,這個制度等於是給人劃分了等級,變相的把一些權力還給了世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制度提出來的人是陳羣,但是他自己並不是士族,反正是下面幾品的人,不過是由他擔任的中正官。


司馬家呢,那是妥妥的世家了,項羽之前奪了天下分封諸侯,有個叫司馬印就是他祖先,換句話說,他們家本來是跟老劉家平起平坐的。等到司馬懿奪取政權以後,把那個中正官從像陳羣那樣的寒門手裏交給了世家,這個中正官就是決定最後批不批准任命官員的人,也即是說,司馬這一行爲就是變相的恢復了之前的孝廉,這樣一來本來就不喜歡曹魏的文官和世家沒做什麼反應就很正常了,畢竟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