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了新的治疗方案,结果两天之后病人明显好转,第三天就可以停掉ECMO了,后来,重症患者彭女士一点点恢复,团队一起负责起患者的康复工作。从2月1日到3月26日,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李建伟一直在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称二院)带领2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重症小组救治两名危重症患者,56天炼狱一般,终于创造出病人转危为安的奇迹。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或许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能够这么“坚持”。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日渐康复的彭女士收到康乃馨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疫情之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第一时间确立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按照“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调集全市各医疗战线精锐人员, 共约300人参与一线医疗救治。

狡猾的病毒

从2月1日到3月26日,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李建伟一直在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称二院)带领2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重症小组救治两名危重症患者,56天炼狱一般,终于创造出病人转危为安的奇迹。3月17日,中山实现境内病例清零。

他说,新冠病毒危重型肺炎的救治这么困难,主要是一个“新”字,短时间内不可能有病原学、病理生理、成熟的诊疗方案等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任何文献、参考资料,救治经验可供参考。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目前还没有找到效果明确的杀病毒药物,只能依靠病人的自身免疫力去杀灭病毒,但病毒的生存时间、生存能力如何?它会对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什么破坏和影响,人体自身免疫力能否杀灭病毒等,这是个未知数。

基于这些,目前医护人员只能通过使用各种手段去维持病人的各器官功能,维持病人的生命,也就是说只能进行生命支持治疗。但这个过程,病情会怎么演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手段、能支持多长时间、救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病人愈后如何等,这些也是未知数。

危重的病人

目前,中山两名新冠危重症患者两次复查病毒核酸均呈阴性。产妇现在可以正常走路、吃饭,按照规定隔离14天,过几天隔离期满就可以出院回家了。73岁的老人已经成功撤离ECMO,还在继续治疗其他基础疾病。

但是回首过去的日夜,大家都心惊胆战。李建伟于2月1日先去小榄人民医院会诊,病人结果阳性后,他就直接到二院参与救治,晚上住在港口的一家定点隔离酒店。他说那段时间根本睡不着,因为病人病情变化很快,每次都非常危险,作为救治专家组组长,他压力很大,时常要在医院忙通宵。

救治重症患者彭女士病人经历了四次难关。第一个就是接手病人的第一天,当天半夜到二院后,病人情况非常不好,心律170,收缩压70,舒张压只有50左右,心跳得很乱,随时都可能不行。他们就一直在抢救调整,后来病人的生命体征稍微稳定一点了,但是血氧一直都不行。

“第二次难关就是上了ECMO的当晚,一般病人上了ECMO,血氧就会上来,我们调好其他生命体征,如心律、血压之类的基本上就可以了。”李建伟说,但这个病人上了ECMO之后,突然间血氧掉下来,接着血压也掉下来,非常危重,他们赶回去又抢救了一个晚上。

第三次难关就是给病人做了气管切开,然后因为用抗凝了,病人有些出血,再加上有些分泌物混在一起,整个肺的所有气管开口都被堵住了。李建伟紧急召集各学科的医生回来,又抢救了一个晚上,险象环生。

第四次难关大概在第十天左右,病人尿量突然间失控,差不多有接近1万毫升,并持续增多,当时血容量、水电质管理起来都非常困难。李建伟说,“非常危险,我们都快要崩溃了。”

呼吸之间

因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需要,李建伟主任一个电话,我院呼吸治疗师李斌当晚就直接赶到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病区。当时患者的肺炎非常严重,病毒的侵袭导致患者整个肺部都发生了实变,就是老百姓最近经常在新闻听到的“大白肺”,患者的整个肺部就像被一个被灌满胶水的气球,有的部分甚至粘连在一起,无论呼吸机怎么努力,都只能送入很少部分的气体,甚至不能维持最基础的氧气供应。

呼吸治疗师工作内容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呼吸机管理,气管镜检查以及呼吸功能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李斌用气管镜进入肺里面,把这些痰液一点点清理干净,让肺这个“气球”恢复弹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病人很虚弱,耐受不了长时间的操作,李斌只能守在病人的床旁,病人状态好一点,就赶紧进去吸一次,一有变化就赶紧出来,反复多次的做,一次吸一点,有时候甚至一天需做5—6次,然后让肺慢慢的、一点点地恢复功能。

同时,李斌还需要很小心翼翼的调整呼吸机的设置,让呼吸机这个电子打气筒能够吹开肺泡粘连的部分:参数小了撑不开,大了又很容易把肺这个”气球”吹爆,很多时候我就拿把椅子坐在呼吸机旁一点点地试,真的很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

很多次病人的飞沫都喷射在的李斌的防护面屏上,有时为了了解痰液的性质,李斌甚至用手直接接触满是病毒的痰栓。在调整呼吸机参数的时候,病人呼出的气体就正对着李斌的面罩下方排出,这是一种危险的喜悦。李斌知道,病人的痰液能够喷在他面屏上,说明咳嗽能力的改善。通过触摸痰栓,救治团队在国内比较早证实了新冠肺炎肺泡内充盈着浆液性、炎性细胞渗出物,甚至比武汉团队的尸解报告要早,这些信息都为病人的康复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续命神器

ECMO是现今中国最高级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俗称“人工心”,“人工肺”,顾名思义,它就是可以部分替代人的心脏,或者肺,帮助生命垂危的病人度过难关,它起到的作用是保护生命,但不治疗原发病,给医生治疗原发病争取一段时间,但如果疾病不能恢复,ECMO也不能永远支持。

今年的新冠肺炎病毒重点攻击的是肺,病重导致人肺无法呼吸氧气,病人缺氧而死亡,ECMO代替人肺供应氧气,让人不至于短时间死掉,等待病毒死亡,等待肺恢复功能。

程周是我院手术麻醉科的主任医生,也是这次治疗团队的一员。他说,从现在总结已经成功撤机的病例看,与以前ECMO比较,最大特点是ECMO时间长,差不多都在20天以上,才有机会撤机存活。第二个特点是很多危重症老人,撑不到那么长时间,或撑了很长时间但死于严重并发症,比如出血、感染、溶血、肾衰、心跳骤停等,肺部疾病迟迟不能恢复。

中山专家组给重症患者彭女士应用ECMO共21天。程周说:“虽然大家把我院团队的拿手活ECMO叫“救命神器”,但我们更愿意理性地称其为‘续命神器’。救治过程从头到尾,无论是对医护还是对病人都充满了煎熬。”首先,ECMO并不能逆转病情,它只是给即将垮塌的机体创造喘息的机会。彭女士刚转到二院的时候,通俗地说是处于“有ECMO不一定就能活,但没有ECMO一定活不了”的境地。彭女士治疗的全程经历了各种严重并发症,每一次都可以夺走她的性命,最严重的一次是有出血堵塞导致心跳骤停,每一次我们团队都是拼尽力全去克服。

燃起的希望

后来是怎么找到救治病人的办法的?李建伟说,这个病人最折磨人的地方就是病情没有规律。后来全国又出了一个死亡病理报告,提示肺的一些病变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按之前的方法来治疗是不可能好的。“当时虽然很悲观,但还是坚持一直观察病人每次病情变化时的表现,我拿着病案资料、数据,不停地分析、推敲,后来发现了一些问题,我决定在临床治疗上做些改变。”李建伟说,当时因为很多监护和检查数据,跟他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是不相符的。当他提出新的治疗方案的时候,重症组的其他同事不免担心和疑问,能不能这样啊?因此要说服大家采取这个办法,还要大家一起来执行这个方案并不容易。

我院的袁勇院长是心血管方面的专家,对这个病人也非常关注,他和一线医生一样天天到二院,李建伟把那些其他地区的失败的案例报告给他,他也从心血管的专业角度去分析,然后非常支持李建伟的治疗方法。李建伟和袁勇就一起制定了一些方案。这时大家还是很担心,李建伟就跟大家说,一定要这样做,出了事我负责!为了让大家肯接受,李建伟连续两天都盯在救治现场,要求一定要用这个方法。

康复

用了新的治疗方案,结果两天之后病人明显好转,第三天就可以停掉ECMO了,后来,重症患者彭女士一点点恢复,团队一起负责起患者的康复工作。为患者第一次进行康复训练时,她还十分虚弱,用尽全身的力气,只能将头抬离枕头不到3cm,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钟;想将一个蜷曲的手指伸直,努力半天都不能实现;他们就从这一个手指开始,每一个关节,每一组肌肉的训练她,从帮她活动,到协助她活动,到陪着她活动,看着她躺着,扶着她做起,抱着她站立,然后到恢复基本的活动。

李斌说,“前天我又在病区碰到已经出院,但还留院进行隔离观察的病人,她小跑着过来跟我打招呼,她很高兴,我更加高兴,我终于可以笑着对她说:不错,跑的比我还快(我穿着隔离服,跑不快),我没有骗你吧!”

图片:李晓群

相关文章